2012年1月30日星期一

20120131 馬可福音6章30-56節 ︰《成就神蹟奇事的條件》﹣駱家欣


釋義

30-34       使徒經過宣教行程的疲憊、忙碌,接觸陌生的面孔之後,耶穌很了解門徒心中渴望能夠與耶穌獨處,共享安息。祂雖然不在乎自己根本沒有時間吃東西(參三20),然而祂卻沒有要求那些疲憊的門徒作同樣的犧牲。當這群筋疲力盡的門徒,看見群眾再一次搶先抵達目的地,心中一定會發出怨聲。這可以說明他們在第37節所發的問題何以含有惱怒的語氣。耶穌雖然跟門徒們一樣疲憊不堪,也像他們一樣看見了這批群眾,但祂卻憐憫他們。

35-38       這裏的順序十分有趣。先是門徒們看見群眾的需要(35~36節),然後耶穌把供應這個需要的工作加諸他們身上(37節)。他們既憤怒亦羞愧地承認自己不足以承擔這工作。然後,耶穌提醒他們:他們能夠應付任何一個不是他們自己所引起的意外事件。雖然他們所擁有的完全不足以應付,但只要先把它完全獻給耶穌,讓祂使用,他們就能夠用所僅有的來滿足這些需要。

39-44. 門徒們有信心,相信耶穌能夠,而且一定會使用他們的不足,而這個信心一定得顯在叫群眾按著耶穌所希望的次序──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坐下。耶穌把餅拿起來,祝福了,就擘開,最後又遞給門徒,分給眾人。神的供應永遠夠用,而且超過我們的需要而有餘。五千個人不但吃飽了,更餘下十二個籃子。

45-52       這次門徒受試驗的經歷。門徒們再次發現到,他們之所以陷入險境,不是由於自己頑梗的意志,而是由於直接順服耶穌的命令。起了暴風,並不代表他們偏離了神的旨意所命定的道路;相反的,神為他們所定的路是經過暴風,而到達湖的對岸。而且,耶穌這一次彷彿又把他們給遺忘了似的,他們在夜間獨自在海面上搖櫓,與惡劣的天氣搏鬥。然而,這場暴風,並不是突如其來的,像先前平靜風浪之前的那場暴風一樣(四37);而是一陣討厭的、持久不斷的逆風,需要非常辛苦地搖櫓,才能使船穩定。然後,就在黑夜最深、他們最需要的時候,耶穌以他們完全預料不到的方式來拯救他們。在這兩場海上風暴(參4節)上,門徒們起先必定覺得耶穌好像對他們漠不關心:頭一次,祂在船尾睡覺;第二次,祂根本就不在現場,而是在山上禱告。在這兩個場合中,祂彷彿對他們的危險毫不在意;然而,結果證明事實並非如此。馬可為甚麼會說耶穌意思要走過他們去」(48節)呢?或許是要試驗他們的信心,就像祂前一次在船尾睡覺一樣(四38)。他們若有充分的信心,即使耶穌不在場,他們也必定能夠安心。另一方面,耶穌或許是在幫助他們之前,要門徒充分體認他們何等需要祂。

53-56       群眾對耶穌有了更多認識,對於自己的需要有所體認,相信耶穌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而且決定要把握有祂同在的機會:在身體或心靈得著醫治的每一個例子中,這一切的因素全都存在。群眾的反應既率真又不自私。一定有很多病人由朋友用褥子抬來(55節),而病人只求能摸摸耶穌衣裳的繸子,這樣的信心也使我們回想起患血漏的婦人(參五28)。就像她得著痊癒一樣,叫這些人得著醫治的,不是摸衣裳有甚麼神奇的力量,而是他們對穿著那件衣裳的人抱持的信心。



反省

縱觀整個段落的描述,耶穌一次再一次各人行出神蹟奇事。我們不難發現每次神蹟的出現,耶穌的權柄能力叫我們毫無懷疑祂的全能,但使徒和群眾的反應和配合也成了「成就神蹟的條件」。

1.  信心的對象
我們惟一的信心對象就是耶穌。祂是滿有能力的主,祂大有能力,能施行人無法明白、對人來說超自然的神蹟。我們相信祂,不單只是祂的「能力」,更因為我們認識祂愛我們。祂是憐憫大有慈愛的神,因此當我們帶著需要來見祂的時候,祂必會滿足我們一切的需要。

2.  完全的倚靠
「在水面上行走」的事件中,耶穌要門徒充分體認人的有限,人不能倚靠自己,惟有完全倚靠主。在服侍中也是一樣,在恩賜運作中,我們非看自己的能力才幹,我們該相信當我們完全把生命獻上,交在祂手中,主也能夠像拿起餅一樣的「拿起」我們生命,來祝福、使用,使我們四圍的人可以蒙福。

3.  信心必須以行動來彰顯
我們光有信心還是不夠的,信心必須以某種與他們有關的行動彰顯出來,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在群眾期盼的眼神注視之下,如果餵飽眾人的神蹟沒有發生,門徒們照主吩咐大家就坐,看起來的確是愚昧的;但這信心必須冒險,以行動反應我們內在對主的信,才能顯其真偽。「沒有冒險行動,就沒有信心」,這是一條極佳的經驗法則。



禱告

「主啊!我相信祢是大有能力、且有憐憫慈愛的神!求主叫我對祢的信增多,教我完全的擺上,非單口說的有信心,更有信心的行為,讓我可以任意被祢使用來祝福身邊的人、祝福教會,彰顯祢的榮耀。阿們!」







2012年1月29日星期日

20120130 馬可福音6章14-29節 ︰《信心生活的傷害:不能只知道神,卻愛自己的生活方式》--梁麗珊

釋義

6:14﹣16
此段經文主要是記載施洗約翰之死。事件於馬太福音14:1﹣12、路加福音3:19﹣20及9:7﹣9亦有記載。由於耶穌行神蹟的事傳遍各處,名聲愈顯,有人開始對祂能力的來源議論紛紛。有人認為祂是以利亞、也有人認為祂是「正像先知中的一位」;惟希律王聽後就說︰「是我所斬的約翰,他復活了。」(可6:16)

按希律王的希臘信仰,一般是沒有復活的觀念;然而,他不其然脫口而出就一併把耶穌行神蹟的事與約翰的死相提並論,引發了超越平常思維模式的聯想,顯然內心為此事已經憂心忡忡了好一段時間。而此節原文的時態更反映了當時的希律王是「不停的說」,他耿耿於懷的心情亦可見一斑。

6:17﹣20
事實上﹐希律王明明知道「約翰是義人、是聖人,所以敬畏他,保護他,聽他講論,就多照著行,並且樂意聽他。」(可6:20)惟約翰因「屢次」(或譯曾)對希律說︰「你取了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法的。」(可6:18《呂振中譯本》)被希律王收在監裏;而希羅底亦對約翰懷恨在心。按原文的時態,希羅底是「一直不停」的恨約翰,銳意要殺死他,一雪羞辱。奈何,於矛盾的希律王保護下,她只可靜待時機。

6:21﹣29
當希律王生日那天,他擺設筵席。希羅底的女兒在王面前跳舞,博得希律王及在場賓客高興,希律就輕言任憑她向王求什麼,他也會成就。按解經家分析,一般於宮廷內的舞蹈是會聘用專門的表演者,而希羅底的女兒獻舞有機會是她們處心積慮的計謀。

既然希律王誓言一出,就得兌現。希羅底趁機要女兒對王求約翰的人頭,整個過程的記載都瀰漫著「欲殺人者」心急如焚的氣氛,可見於6:25節中「急忙」和「立時」的字眼。

「王就甚憂愁」(6:26)此處的「憂愁」於馬可福音只出現過兩次,是相當強烈的情感表達字眼;另一出現之處為形容耶穌於客西馬尼園禱告時的心情。


反省

忠言逆耳!約翰苦口婆心屢次對希律王的私生活作出提醒、勸告,期望他以行動來回應他所信的;奈何,希律王「意見接受,辦事照舊」,完全視神的律法於無睹,明明犯錯亦不知悔改、知而不行,結果致令他所敬畏的約翰間接地死於他的手上。

從經文中描述來看,希律王在猶疑耶穌能力源頭之時的「失魂」狀態,可想像自他下令幹掉約翰後的那刻開始。他的心靈狀況一定不好過。雖然坐擁江山與美人,惟內心深處的內疚與痛悔亦必把他折騰得死去活來。

另一邊廂,希羅底又會是勝利者嗎?當然不是。因為她的一舉一動都帶著急躁,「恨」這一個毒鈎已蝕入她的骨髓,滋生出各種的罪在她身上。

我們生命中,有沒有犯了一些明顯得罪神的事情,無論牧者、兄姊都曾好言相勸,卻又不得要領?抑或敷衍了事﹐繼續我行我素?

或者,「老我」常在暗角處出現,攪亂了你對神信心生活的持守,你卻默默容讓它「坐大」呢?

又或者,聖靈一直以來感動你去作某件事、呼喚你為祂作出改變,而你卻未敢/不願回應? 

「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甚麼益處呢?」(雅各書2:14)
「虛浮的人哪﹐你願意知道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嗎?」(雅各書2:20)


祈禱

主呀!求你更新我們的生命,常常察驗何為你所喜悅的美事,讓我們敢於行在其中,靠著聖靈的能力去作,彰顯主祢的大能。賜我勇氣去接受改變,破脫我一切固步自封的行為。潔淨我的生命,一切的罪是祢所厭惡的。求祢幫助我脫離﹐不叫我得罪祢。願祢全然掌管我的生命、使更多人認識你!

20120127 馬可福音6:7-13:《得勝的理由︰信而順服(尊重神的結果)》--陳家祺

釋義

本段經文記載有關主耶穌差遣十二門徒的事情,在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均有提及(可參太10:5-15和路9:1-6)。耶穌差遣門徒去傳道,賜他們權柄。在三卷福音書中,傳道與趕鬼和醫病是相提並論的;唯馬太福音有記載門徒奉命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10:6)。當耶穌復活後,祂給門徒的使命是擴展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普天下」(可16:15)。

6:11
猶太人從外地返回巴勒斯坦地,要把腳上的塵土跺下,表示不受異教沾污。門徒「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這動作,表示不接受福音的人之後果,與向他們傳道的門徒無關,門徒已盡了他們所能傳道。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傳道時,猶太人拒絕他們,離開那地往以哥念之前,「二人對著眾人跺下腳上的塵土」(徒13:51),也帶有這個意思。


反省

門徒奉主耶穌的差遣去傳道,這是他們對主之信心行動,也是順服主的表現。結果他們叫人悔改得救,又趕出許多的鬼,亦治好許多的病人,門徒怎麼得勝了呢?關鍵就是順服!這是基於門徒的信心,他們被差遣兩個兩個地出去傳道之前,他們一直與主同行,就是經歴了主傳道,行神蹟、趕鬼、治病,使人完全釋放,門徒對主耶穌的信心不斷被建立。我們過得勝的生活,關鍵也是對主信而順服,尊主為大,門徒怎樣跟隨耶穌亦成了我們的榜樣。 


禱告

「主啊!求祢幫助我如何在世過得勝的生活,尊祢為大,使我經歴『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的應許!主啊!求祢在這末後的日子使用我,以盼望代替絕望,喜樂取代悲傷!阿們。」

2012年1月25日星期三

20120126 馬可福音6:1-6:《從對耶穌的說話及工作(對祂的尊重)中︰認識深層的自己》--鍾復安

釋義

6:1
馬可對耶穌的親屬對祂事工的反應及描寫,早在第三章中出現。他們在耶穌回到家鄉前早已對祂的工作略有所聞,甚至特意想去制止在他們眼中已經迷失了自己的耶穌(可3:21)。

5:2-4
從鄉親的說話中,看得出他們是多麼認識耶穌,起碼這是他們自以為是的地方。諷刺的是,雖則他們與耶穌如此「熟落」,驚訝於祂的智慧和大能,卻無法認識耶穌真正的身份。他們對祂的「熟悉」,至終成為隔閡、攔阻。「厭棄」,有「輕視」之意,有譯本譯為︰「格格不入」、「對他起了反感」。「不被尊敬」,也指「被藐視」,「沒有付出對等價值的尊榮」的意思。

5:5-6
馬可強調,耶穌的工作與人的信心是掛鈎的。在前一章血漏婦人及睚魯女兒的醫治中,已向我們說明。這裡更顯示耶穌並不會強加祂的能力及屬靈的權在「不信」的人身上。「詫異」,與5:20「希奇」相同。


反省

因著返教會或事奉而遭家人反對、誤解而失去支持,是很多肢體的經歷。我們對耶穌話語及工作的尊重,也許會叫人覺得格格不入,過於沉迷。當我們遇上反對及批評,正好考驗著我們對上帝的尊重,更深認識自己的堅持。

另一方面,對神話語及工作的尊重,使我們不致輕視一些看似與我們無關痛癢或超出個人理解的應許。馬利亞在聽到天使的預言時「反覆思考」(路1:29)、看到少年耶穌在聖殿與文士們答辯時將所見的「存在心裡」(路2:51)。按聖經的記載,耶穌的親屬中,只有馬利亞在祂釘十架時與祂一起。這份對神說語及工作的尊重,使她能看到「結局」,並與門徒在馬可樓房上一等候聖靈的降臨。

同樣,對神話語及工作的尊重,使我們不致輕忽所得的恩賜及神藉祂僕人向我們所發的預言(提前4:14)。讓神話語的微小的種籽,因著我們在這份尊重中殷勤長進,不住成長,結出果實。


禱告

「主啊!幫助我,在面對反對及誤解時,叫我持守你的話語及引導;擴張我的信心,使您的旨意成就在我生命中;堅固我,在所得的恩賜上殷勤長進,不致輕忽,使用我建立教會,祝福多人。阿們!」

20120125 馬可福音5:21-43:《契而不捨的信心,印證所見所聞》--張潔明

釋義 

5:21-24上
「管會堂的人」必定是猶太人中的猶太人;「睚魯」這名字在舊約見於民32:41;士10:3及拉2:5。他「俯伏在耶穌腳前,再三地求祂」,說明了他的迫切需要,更顯示出他對這個新派宗教領袖的信心。

5:24下-34
另外一個也帶著迫切需要的人,極力要在擁擠的人群裡摸到耶穌的衣裳,馬太和路加指明是衣裳穗子。她懷著的信念是:「我只摸祂的衣裳,就必痊愈。 」(5:28)有趣的是耶穌問「誰摸我的衣裳」,祂就知道她要摸(而且摸了)祂的衣裳。

5:34「你的信救了你」NASB譯作"Your faith has made you well",NIV譯作"Your faith has healed you",新譯本是「你的信使你痊癒了」。在這裡的「拯救」也解作「醫治」,因此,耶穌接著說:「平平安安的回去罷。你的災病痊癒了。」 平安,就是與神和好;痊癒,就是得著醫治。 

5:35-43
5:35「聽到」女孩的死訊,有譯作ignoring聽而不聞。聽到(不理會)女孩的死訊,耶穌對作爸爸的說:「不要怕,只要信!」早前耶穌對受風浪驚嚇的門徒說:「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麼?」 (可 4:40)耶穌為信心下了一個註腳:不害怕,不膽怯。 

到了睚魯的家,耶穌把嗤笑和不信的人趕出去,只容許睚魯夫婦(有迫切需要的)和彼得、雅各、約翰(有信心的)看著祂施行神蹟,使小女孩復活。

反省

患血漏病的女人懷著極大需要和逼出來的信心,掙脫宗教約束,衝破律法限制,雖然明知自己不潔,仍然夾雜在人群裡,要摸耶穌的衣裳。結果,她經歷了她最需要的神蹟。 耶穌在睚魯家中再次示範,神蹟的出現,在於人的需要和對主的信心。 耶穌的權能展現於猶太人聚集之處,也在外邦人聚居之地;行使於安息日,也在平常的日子。對於這一切,耶穌給我們的溫馨提示是「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2:22)。

禱告

「主啊,在祢凡事都能。求祢更新我對祢的信心,不再囿於經驗、宗教、知識;以這樣的信心充滿我,驅走懼怕。當我帶著自己或別人需要來尋求祢,我就要見到祢施行拯救和醫治。謝謝祢,主耶穌,阿們。」

20120124 馬可福音5:1-20:《神所賜的自由,人所作的回應》--陳智聰

釋義

格拉森是低加波利地區中一個自由城邑,但同時也是一個罪惡城。格拉森作為一個猶太地區的城邑,但可5:13-14卻讓我們看見在她那裡有一個十分興旺的行業「養豬業」。對於其他非猶太社區,養豬業作為一個正常的行業當然是沒有問題,但對於一個猶太地區的城邑,養豬業卻是一種對耶和華上帝的褻瀆,因為按照猶太律法,豬在信仰禮儀上屬於不潔的動物,所以猶太人是不吃豬肉。

但可五13-14卻讓我們知道格拉森的養豬業十分興旺,就單單是被鬼附而投海死亡的豬隻也有二千隻。這樣大的豬隻數量,說明了格拉森人對豬肉的需求,同時說明了在這個猶太地區的自由城邑中,居民對耶和華律法的輕視態度。故此格拉森在當時是一個罪惡城。

由於格拉森人對上帝的輕視,因此該地區所呈現的鬼魔轄制也十分厲害。可5:2-5記載了一個住在墳塋被污鬼所附的人,他的理智完全被鬼魔掌控,雖然他顯出了一種超自然的巨大體能,經文記載當時沒有人能夠捆鎖他和制伏他,但其實他整個人已經被魔鬼轄制,完全失去了自由。 

可5:6-8記載當耶穌在那裡,那個被鬼附的人就去懇求耶穌不要叫他受苦,其實這懇求並非那人發出,而是附在他裡頭的群鬼發出,因為第8節指出耶穌曾經從這人身上把污鬼趕走。因此這個人已經是第二次被鬼魔附身。很可能因為這個人在第一次被耶穌釋放後,由於仍然生活在罪惡的環境中,而自己也沒有好好保守自己的生命,故一群數量更大的污鬼重新附在他身上,可5:9指出那鬼的名叫「群」,意即數量巨大有上千隻以上的污鬼。

可5:11-13指出當耶穌接受了鬼的懇求,把牠們趕入豬群時,二千隻豬立即投海死亡。可5:14-17記載了當時格拉森人看見那被鬼附者清醒過來,和看見那二千隻豬的事,他們有一個奇怪的反應,就是害怕和同心央求耶穌離開他們。明顯地格拉森人雖然知道耶穌在那人身上做了一件美事,但他們卻為那二千隻原本可換取豐富利潤的豬隻感到可惜。他們不關心那人的生命得自由,卻關心他們那罪惡中的利益。

可5:18-20記載了那本來被鬼附的人,他面對耶穌所賜予他的自由,他與格拉森人有一種完全不同的反應。他希望可以跟隨耶穌,但耶穌卻吩咐他在親屬裡見證上帝的作為。所以他後來離開了格拉森,而在整個低加坡里地區傳揚耶穌為他所做的事,成為了一個傳福音的人。


反省

曾經聽聞一位前輩這樣說:「上帝是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但當祂面對我們這樣的人時,上帝就多了一個無可奈何。」上帝愛人,希望人能夠得到自由,生命不再需要被罪惡和魔鬼轄制。但人們往往只關心罪惡所賜予他們的小利益,看不見罪惡對他們生命所帶來的大害處。他們仿佛瞎眼一般,完全無視上帝所賜予那種大自由的喜樂。他們忘記了罪惡最終的目的就是讓魔鬼完全地把人轄制,使人生命失去自由,就如那個被群鬼所附的人一般。 上帝願意對人賜予自由,但人的回應卻能使上帝的恩典在人身上產生不同的效果。正確的回應態度,恩典就能使你得到自由,擁有真正被釋放的人生。只關心罪惡中的小利,輕視上帝恩典的態度,卻帶來再次和進一步被轄制的惡果。

有時候,我們要有正確的態度和正確的選擇,是需要有一個正確的環境,就如那原本被鬼附的人,他選擇離開格拉森這個罪惡城。這個離開罪惡的行動就強化了他面對上帝恩典要作出正確回應的心。所以當我們面對上帝的恩典時,作出正確行動的選擇,也是一個我們應當有的回應,因為這個回應會影響恩典對你生命所帶來的效果。


禱告

「上主,求你幫助我帶著感謝的心來讚美你。感激你所賜給我的所有恩典,使我成為新造的人,能享有真正的自由。求你幫助我正確地回應你,與你同工造就自己的生命,離開我曾犯的罪,離開罪惡的環境,選擇正確地回應你。奉耶穌基督的名祈禱。阿門。」

2012年1月20日星期五

‎20120123 馬可福音4:35-41:《面對生命的測試:看見、聽從與信心的實行》--何慶堯

釋義 

4:37
「忽然起了暴風」這現象在加利利海的北面,是常有的一個自然現象,那是因為在加利利海的北面,有巴勒斯坦地最高的一座山,名叫黑門山。在那裡,山頂長年有雪,因此,北面的冷風南下時,剛好與加利利海南面的和暖風相撞,在加利利海的北面就常常出現這種突如其來的「暴風」。當時,耶穌與門徒正好在迦百農一帶的地方,就是靠近加利利海北面的地方,傳揚天國的福音。

4:38
「不顧」 一字有另一個翻釋,是「無關痛癢」。換言之,門徒認為,耶穌雖然與他們同船,但耶穌在這困境中,竟然抱頭大睡,難道,門徒的困難,與耶穌無關痛癢?不過,如果我們留意到,馬可的記錄與馬太和路加稍有不同,那就是,馬可特別提及「也有別的船和他同行」(4:36) 就知道耶穌不單要救門徒,也把其他同行的船也救了。


反省

4:33-34中,馬可描述耶穌與門徒之間,好像有一個默契,就是在有其他人的時候,耶穌就用比喻講解天國的道理,但只剩下耶穌與門徒時,耶穌就解明所講的比喻,讓門徒明白這天國的道理。從這兩節經文,我們可以理解得到,為何當門徒遇見風浪的時候,耶穌責備他們為何仍舊沒有信心。因為,耶穌已經向門徒解明天國的道理,門徒理當對耶穌「有信心」。可惜,當門徒面對風浪時,卻顯出他們的膽怯、軟弱,這是「沒有信心」的表現。我們的信仰,從來不是一種學說、理論,乃是生活與生命的內容。對耶穌「有信心」,是在面對生命的測試中,以行動表達的一個信仰生活。
筆者有一個奇怪的經驗,就是主耶穌往往容許相反的事情放在我們面前;你要得平安,他就容許讓你經驗危險;你要得富足,他就先讓你經驗施予和貧窮;你要得堅固,他就讓你先經驗軟弱和試探。雅各提醒我們,信心是不應該有半點疑惑,就是在試探中,也要堅定不移地,持守與神的關係,就能得生命的冠冕。
因此,當我們明白真理,就應該對耶穌有信心。「有信心」不是一個口號,乃是一種生命和生活的態度。這種信心態度,往往在看見四周的環境不順利、有危難、沒有出路的時候,信心仍能堅定,確信耶穌的同在、保守和帶領。 


禱告

「主啊,讓我更多認識你,親近你,好叫我知道你是真實的主、大能的主、榮耀的主,在你沒有難成的事。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幫助我,使我的信心堅固,不至搖動,就是面對生活上的困境,也能緊緊的抓住你、信靠你。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2012年1月19日星期四

20120120 馬可福音4:26-34節:《對神國度的期望》----鍾樹森

釋義

第四章連續三個有關種子比喻的最後兩個,亦是本章有關神國比喻的後兩個。相對撒種的比喻來說,這兩個可能比較不是那麼聞名,但不代表沒有重要性。

4:26-29
種子成長的情況所帶來的結果,與種子最初的大小分別很大,而特別叫人注視的現象就是種子的長成與撒種的人關係及不上種子「自行」長大的奇妙。上帝國的成長始終是神奇妙的作為,人在其中的所能貢獻的可以很有限,但種子「自己本身」的生長能力卻是超越人所認識的。

4:30-31
有人會將這段與以西結書17:22-24放在一起研讀,一個是灌木(馬可福音),而另一個是香柏樹(以西結書),但是飛鳥都在其下。馬可讓我們看到的意象仍然是神國的擴展,由種子成為大芥菜,最初的不起眼卻成為了最後叫人大感驚奇之處。同時,芥菜作為一年生的植物又顯現出其卑微之處,因著種子不斷再播而繼續存留,這又為人提供了永存的盼望。

4:33-34
耶穌以比喻來作教導,而公開宣講與私下解說又成為了一種看來緊張的關係。神國的奧秘在耶穌口中是以日常平凡的事例來說明,這是因為「照他們所能聽的」來跟大眾教導。


反省

我們或許會問:「種子的成長與人何干?」其實我們在神國裡面當然是有份,但我們是否有大到不得了的貢獻呢?看來不是。由始至終,叫種子生長的都是神自己,人在其中不明白,但人卻又可以享受成果。如此看來,我們應該有怎樣的心態對面對神的國呢?
有一些以受警告而懼怕的心情來面對神國,但如果我們看懂這兩個比喻的話,我們應該是以期盼的心情來等待。這一種期盼,是從種子自然成長,與及芥菜種卑微但又有能力的成長來作基礎。
要留意的一點,我們的期盼不是叫我們袖手旁觀而準備不勞而獲,我們反而應該參與其中,好像種子比喻撒種與收割的人。參與其中是我們的本份,有盼望地期待上帝應許的收成。雖然不知道是何時,但卻必定會成就。


禱告

「主啊!求你叫我對你有信心、有盼望,在世事不盡如己意的時候,知道自己應該仍然盡本份,等待你大能奇妙作為的完成。」

2012年1月17日星期二

20120119 馬可福音4:21-25:《態度決定果子》--楊天恩

釋義

4:21-22
這是耶穌一連串比喻的記載。很多時我們直覺以為這經文關於我們的好行為要表明出來。因為我們往往被馬太福音5:14-16「世上的光」一段影響而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耶穌以燈要放在燈臺上作出清楚的比喻。神的道不單落在人的心裡,會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地增長;神的道更像光一樣會把掩藏和隱瞞的事公開出來的。神的道可以解開天國的奧秘。(4:11)更多明白神的道,那麼就更能明白天國運作的原則。

4:23-24
既然如此,留心聽神的道的人就是好的土壤。這樣的人必然會得到百倍的增長。很多時,我們會把「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4:24)一句用在奉獻教導上。但在上文下理看來,這句話有一個重要的意思:你有著怎樣的容量,就會怎樣被充滿。你聽道的態度,將會決定神怎樣使你的生命結出果子--是三十倍、六十倍,還是一百倍,越好的態度,越能得到更多。神以我們的態度作為指標,賜福我們聽道後生命的結果。

4:25
所以,壞的態度不單令我們不能結出果子,更進一步的,會使我們對神的道完全喪失興趣,我們甚至會喪失基督徒的生命和能力。


反省

很多時候我們太過「隨便」地看待我們的靈修生活、研經生活、聽道生活、屬靈的進修……。「少聽一堂道沒有相干。」在數量上或者是真的。但在態度上,我們卻因而越發懶散,到最後甚至完全失去了對神話語的興趣。到最後我們在「溫水煮蛙」一樣的狀況下,無知無覺地結束了我們的屬靈生命。

神的道實在可以解開天國的奧秘。當我們對神的話語越感興趣,越要研究,越要明白,我們發現不單得到了一些宗教的資訊,我們更能明白神聖靈運行的原則。過往我們難以明白的,在神的道的光照下,我們茅塞頓開。你試過在明白一段聖經時那種靈裡的興奮和知性上的滿足嗎?保持這種感覺,使我們更渴望進深明白神的道。


禱告
「主啊!原諒我有時對你話語心存輕率,感到可有可無。我發現原來這種態度使我慢慢遠離你對我的管理、呵護和照顧。主啊,讓我有渴慕的心,讓我的心有更大的容量,來接受祢的話語。阿們。」

20120118 馬可福音4:1-20:《對神話語的回應決定生命的質素和果效》--楊妙恩

釋義

4:2
撒種的比喻是符類福音(馬太﹑馬可﹑路加福音)均有記載的三個比喻中的一個。耶穌亦從此開始以比喻作為祂其中一個教導的方式。
比喻parable一詞源於希臘文parabole,直譯就是「放在旁邊」。當耶穌用比喻時,就是將屬靈真理以大眾所熟知的景物及人民生活作喻道故事放在旁邊,作為一個比較或實例。

4:8
所有落在好土的種子,都結出果子,但不都有相同的增長數量。

4:10
雖然比喻能闡明耶穌的教訓,但仍包含隱藏的意義,需要進一步解釋。

4:12
透過引用賽6:9,耶穌向門徒解釋何以祂用比喻。藉著比喻,耶穌想要激發真正有興趣的人進一步探索真理,而隱藏的真理亦使人無法從中找到可用來直接攻擊耶穌的話柄。耶穌不是要以比喻來叫人看不見﹑聽不明,使他們無法回轉得赦免,而是為了引他們再次留意,再去看個清楚明白。

4:13,14 耶穌要講明「種」就是神的道,是從神而來的信息,否則若門徒誤以為「種」是其他東西,比方說是金錢的話,整個比喻就會被完全誤解了。


反省

彼得告訴我們,我們的新生命是來自神那不朽壞,活潑常存的道(彼前1:23),那麼,作為一個重生基督徒,我們又有否持續地從神的話中支取生命的養分?神的道有否為我們帶來生命的改變?我們的生命有否顯出耶穌的生命來?惟有透過傾聽﹑讀誦﹑默想並謙卑順從神的話,我們對神的信心才能得以建立,那樣,我們心靈的土壤才能保持肥沃。作為主真正的門徒,我們不應只聽道,卻不行道。不要只在激烈熱情的「神同在」的氣氛下勉強被帶出沒有行為的信心,而繼續在生命中容讓仇敵透過不安﹑埋怨﹑怨恨﹑挫折等種種負面思想如雜草般妨礙我們生命結出屬神的果子,使我們的生命無法顯出神的愛與大能。作為神耕種的田地,我們的生命都必能結出果子,問題是結出來的是三十倍﹑六十倍還是一百倍而已,當中關鍵就在於我們心靈土壤的質素——會否在任何環境都忍耐地持守著,積極地盼望從神所領受的每句說話成就(路八15)。從今天開始,就讓我們每天沈浸於聖靈同在的恩雨下,使我們心靈土壤得著滋潤,靠著祂得以活出生命美好的質素和果效。 


禱告

「親愛主,感謝你將種子賜下,感謝您揀選我們成為您所耕種的田地,成為您手中的工作,求主您完全得著我們,以您的聖靈每天充滿我們,以您的道潔淨我們,好叫我們帶著信心,以及謙卑順服的心來回應您每一句臨到我們的說話,使我們為您結出纍纍的果實,使您的名得著榮耀,阿們。」

‎20120117馬可福音3:20~35:《在聖靈裡的判斷能力》--吳詩韻

釋義
此段經文同樣記載在馬太福音12:22-30、路加福音11:14-23,而且馬可福音第一次記載耶穌的親屬對他服事的反應。馬太描述這兩件事件(耶穌的親屬和耶路撒冷城來的文士),主要帶出一個中心主旨:他們對耶穌棄絕、攻擊、阻擋、不信。 

3:21:只是聽見或聽聞而已。耶穌的親屬因為聽見消息,耶穌因忙着服事人導致的忘餐廢寢的地步,再加上外間不少的謠傳,引起耶穌親屬們對他產生誤會。這些人以為他真是癲狂了!。

拉住他:原文是「抓拿」--一個強有力的動詞,被譯成「捉拿」或「拘捕」的意思。這也包括敵人「捉拿」耶穌的行動在內。這裡表示耶穌的親屬要限制耶穌傳道的活動。親屬們消極的反應和判斷,也正好說明了他們對耶穌原有身分的無知。耶穌的親屬對耶穌心存着誤解。

3:22:這些文士不能否認耶穌趕鬼的事實與能力。他們要阻止人民相信耶穌是神差來的,這些宗教領袖們怕失去所擁有的權威,反而轉移話題卻歪曲事實,譭謗耶穌被鬼附,並且是靠鬼王的能力趕鬼(22節)。耶穌對這兩件事,都個別作出比喻向他們辯解。
別西卜:從耶穌的辯答中,別西卜就是指撒但。

三23:耶穌指出文士的判斷是完全不合理的:撒但怎樣趕出撒但呢?即是指耶穌所趕的鬼都是替撒但服役,耶穌的工作和使命是勢不兩立的。既然如此,耶穌又怎會「靠鬼王」撒但的力量去對付撒但自己屬下的污鬼呢?耶穌着就用比喻清楚地說明文士不合邏輯的指控。


反醒
作為信徒的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必然對於自己或別人發生的人和事、社會的事情,也需要作出判斷。屬神的我們對於身邊所發生的事情,需要在靈裡保持相當的敏銳度,以至每個判斷都帶來正確(合神心意)的結果。
今次從耶穌的親戚和文士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出一件事,當我們靈性遲鈍時,所理解的事情總會有所偏差。他們的問題是心靈眼睛的瞎子--看不見神的作為,只以人的偏見去看人和事,甚至想阻止耶穌的服事。他們對耶穌趕鬼一事作了個判斷,耶穌是癲狂、耶穌是靠鬼王的權柄趕出污鬼的。神的話語有這樣的敎導,林前5:16:「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認人……。」即是判斷任何人事都不憑/單憑人的觀點--就是基於天然的價值標準--來評估、看待人了。
那麼我們按著甚麼呢?要靠聖靈來判斷一切。
若要持續保持在聖靈裡的判斷能力,我們需要:

  1. 根據神的話語來分辨。我們要熟悉神的話語(聖經)。因為我們必需以聖經的準則成為我們判斷事情的標準,神的話語是一切屬靈分辨的基礎。希伯來書4:12教導我們,「神的道……都能辨明。」
  2. 與神有親密的關係。每天渴慕神,嘗試在禱告中安靜等候聖靈的微聲,以至我們在判斷事情時能聽準聖靈的微聲。耶33:3告訴我們:「你求告我……並將你所不知道、又大又難的事指示你。」

禱告
「神啊!請您給清潔的心和正直的靈在的生命內, 好讓我判斷時有你的指引。 聖靈請您常與我同在,賜下智慧的靈使我能分辨善惡。 好讓我一生不偏離您的道。啊門!」

2012年1月15日星期日

20120116 馬可福音3:13-19︰《成為神所差派的人》--林惠欣

釋義
第13節︰經文記載耶穌隨自己的意思選立門徒,耶穌這個「隨自己」在路加福音六12-13,我們可見耶穌是經過整夜禱告後,才挑選12個人成為他的門徒,不是隨便選的。
第14-15節︰耶穌給門徒的使命就是要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常與耶穌同在」。


反省
耶穌選立十二門徒,他們的個性、職業、政治背景都不同,他們其共通的地方,就是他們都是無權勢、無學問的小民。 (徒四13) 但他們在神的手中卻成了「天國大使」,四處宣講神的道、行神蹟奇事。為甚麼他們能夠成為「天國大使」?因為是神揀選了他們。今天,我們能夠服事神,是因為神揀選了我們。故,我們也能成為「天國大使」。四處宣講神的道、行神蹟奇事。 
要成為一個被神所差派的人,最重要就是常與耶穌同在。
耶穌要門徒常與衪同在的原因,就是要門徒從衪身上看見祂所行的事,聽見祂說的話,並且生活在一起,使他們成為神手中的器皿。這給服事神的人很重要的提醒,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常與耶穌同在,與主有親密的關係,服事時必然經歷到神的恩典、更能明白神的心意。 


禱告
「感謝主,我們能服事祢,並不是我們揀選了祢,而是祢揀選了我們。求主讓我們成為一個常與祢同在的人,能明白你心意更多,使我們能成為祢手中的器皿。阿門!」

2012年1月12日星期四

20120113馬可福音3:1-12:《勝過服事的危機與引誘》 --方國成

釋義
v.1不確定跟第二章是否同一個安息日,肯定的是法利賽人要將與耶穌觸犯安息日的律法規定爭論升級,從麥地進到猶太人聚集敬拜的重要場所-會堂。v.2「眾人」可能是包括了法利賽人和圍觀的猶太人。「窺探」原文有守候和密切注視的意思,明顯地他們是有預謀地為耶穌在安息日醫治這事搜集「罪證」,藉此控告耶穌。v.3-4耶穌吩咐枯乾一隻手的人站在眾人中間,然後問眾人「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那樣是可以的呢?」說明耶穌並無因法利賽人的不懷好意而迴避,相反更反客為主,當面挑戰法利賽人對安息日律法規定的正確理解。很明顯,行善和救命才是安息日中應做的事情。v.5耶穌怒目,並不是憎恨法利賽人不回應,而是憂愁他們「牛皮燈籠、點極唔明」的硬心,同時以權柄使病人得著醫治。v.6搜證目的達到,法利賽人便離去,隨即與在政治上有影響力的希律一黨的人,商議怎樣治死耶穌。
v.7-8耶穌的名聲傳開了,雖然他和門徒想退到偏遠的加利利北海邊去,但仍然有大批的群眾,因為聽聞他的事蹟,無論多遠都被耶穌的吸引力來就近他,要聽他的教導。v.9-10耶穌憐憫群眾,吩咐門徒安排一隻小船讓他上去,避免群眾擁擠他,更利用大自然環境造成的天然擴音效果,在船上教導群眾天國的福音,並醫治所有病人和趕出污鬼。V.11-12污鬼認識耶穌乃神的兒子,但耶穌的時候未到,因此再三命令他們,不要將耶穌的彌賽亞身份顯露出來。


反省
作為服事者,可能要面對不信者的攻擊和挑戰,甚或是一些不相信聖靈工作的宗教人士,會毀謗和抺黑那些相信神今天仍然醫治、仍然趕鬼以及聖靈大能運行的人。面對這些挑戰、攻擊等危機時,我們會怎麼面對和自處呢?懼怕?放棄堅持所信的?退縮?迴避?視而不見?耶穌的回應讓我們認識;甚麼都不用怕,只要怕神。當服事者太過顧慮自己的安危與得失,便不能剛強地持守和捍衛真理。服事者要以每一次可能是最後一次的心態事奉神,相信神必然工作,也必然負責!面對信仰上硬心的人,要將真理向他們清楚闡明,並為他們的心能柔軟順服神禱告。同時也要避免自己硬心,要常常保守自己的心清潔和柔軟,願意被神的話挑戰我們的事奉生命,願意被更新改變。 
服事者也可能由於在聖靈大能的工作下服事,會面對不成熟的信仰群體錯誤投射,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身上的引誘。耶穌謙卑的服事讓我們學習一件事,服事者必須無時無刻清楚自己只是神使用的器皿、恩膏管道的出口,而並非我們本身有任何過人之處,一切都是為了神要彰顯他的憐憫、榮耀而作。否則;我們的服事生命會開始變質,可能會變得驕傲、自我膨脹、滿足於信仰群體的擁戴、服事為了取悅群體的眼光、以及對人作出不同程度的操控和傾斜。在服事當中,耶穌才是我們的焦點。謹記耶穌的先鋒,施洗約翰的座右銘:「他必興旺,我必衰微。」 


禱告 
「主啊!感謝您使用我們如此卑微軟弱的人,來彰顯你的榮耀。求您時刻讓我們在服事中保持清醒,不因任何攻擊而懼怕退縮,只為有份於您的國復興而奮勇向前。也不因任何誘惑而迷失,只為有人因著你的話語、你的善工而認識你,得著屬天的福氣而喜樂。主啊!您是我們服事惟一的焦點。阿門!」

20120112 馬可福音2章23-28節﹕《真實的敬虔﹕捆綁?抑或自由?》---- 駱家欣


經文釋義﹕

經文背景所描述的事件正逢安息日發生。門徒若在任何日子穿越麥地、邊走邊摘穗子來吃,並不會引起別人注意的。但相同的事件,路加福音6章卻添上一筆,說他們將穗子拿在手裡搓著吃。v.24法利賽人律法遵守一向嚴緊至到吹毛求疵的地步。他們喜歡於摩西律法上加入很多繁文縟節,勉強人遵守。根據摩西律法,用手摘麥穗吃是可以的(申廿三25),但在安息日可否摘麥穗,則無明文規定。故有一說,法利賽人所反對的,並不是在安息日摘麥穗吃,而是反對主的門徒用手『搓麥穗』,因這算是作工,觸犯安息日的規條。


法利賽人的提問很清楚地指出爭議點﹕基督徒為何不守猶太人的安息日條例?耶穌的回答由三個說法組成﹕
(1) 耶穌採取反問方式回答(v.25),提及到撒母耳記上21:1-6敍述的事件,以此為優先解決人性需要勝於遵守律法的先例。(v.26)馬可誤把大祭司名宇「亞希米勒」寫作「亞比亞他」,相信是抄寫經文時的錯漏。
(2) 耶穌補充上應用遵守安息日條例的積極原則。(v.25)他指出安息日條例的基礎定為人類的福祉。
(3) 「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耶穌的回答主張安息日是屬上帝的日子,也確認祂的權柄。耶穌身為人,也是神,祂又最明白人的需求,因此惟有人子能為安息日條例下適當的定義,有權決定主的日子當怎樣利用。


反省﹕

安息日原意是要給人安息,幫助人調整正確的優先,但對於在饑餓中的門徒來說,『安息日不可作工』的規條卻變成一個重擔;他們即使嚴格地遵守了安息日的外表形式,最終也只會失去了安息日的實際。這裡我們必須要明白的是信仰中的禮儀規條,原是要帶領人更認識基督耶穌,得著生命的安息,而非為人帶來捆綁和重擔。

今天我們的信仰生活中,也會發現有不少禮儀和主吩咐的誡命律例,成為了我們群體中的行為規範,我們都努力地持守著。每星期參與固定的活動聚會、奉獻、達到事奉崗位各項的要求準則等等,我們竭力的要求自己做好,同時也用同樣的眼光去要求身邊的人,這絕對沒有任何的不對。然而,當一天我們只用這些行為的表現成為評價我們是否敬虔愛主的準則,就不知不覺把我們的宗教貶成了只有遵守規則的律法主義形式。

我們確是要認真想想你是否只用這行為準則來評價自己和弟兄姊妹的生命?為自己和別人加上重擔壓力呢?要緊記,我們的信仰生活是幫助我們更深的認識主,時刻的跟從祂,讓我們不再受罪的捆綁,可以自由地經歷主與我們同在,給我們生命豐富的一切。真實的敬虔,非在死守宗教的規條,相反當切實地在生命中行出主的吩咐,有「愛神‧愛人」的表現,就如耶穌一樣,看人的需要為優先,而非律法。



禱告﹕


「主啊!求祢憐憫我們。很多時候我們容易把與你的關係只看成律例規條,我們常常把跟你的關係弄得複雜,只努力地守著外在的行為表現,而沒有真正的與祢在一起;主啊!求你捨免我們在軟弱時埋怨說「主呀!做基督徒很苦,像是失去了自由,樣樣不能作。」相反叫我要看重祢多於一切的宗教形式。」

「聖靈啊!來充滿我,使我得著真正的自由。幫助我透過信仰的生活來經歷祢救恩的豐富,享受祢一切的恩惠,叫我更有能力去愛祢,也帶著愛去服侍有需要的,讓更多人可以認識主,得著生命真正的自由。奉主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2012年1月11日星期三

20120111 馬可福音 2:18﹣22︰《人神關係中的宗教行為》--梁麗珊

釋義

第18節
「禁食」是一個宗教儀式的禁戒食物和飲料。耶穌時代,法利賽人一週禁食兩次。馬太福音9:14記載「我們常常禁食,你的門徒倒不禁食…」嚴守律法的法利賽人,自恃對這種宗行為的謹守及頻繁程度去挑戰耶穌和祂的門徒。

第19節
「新郎」指主耶穌。「陪伴之人」指婚宴的客人或伴郎。當耶穌與門徒同在的時侯,應一同歡欣快樂,而非禁食。

第20節
「日子」、「那日」指耶穌死後的時段。耶穌是針對法利賽人對禁食這種宗教行為的自恃而告誡他們「只著重外顯宗教行為,卻缺乏了內心對主的虔敬態度﹐扭曲了禁食的真正意義」而言。 第21節 「新布」指未經縮水或處理的布料。「帶壞」即撕或扯的意思。

第22節
「新酒」是未經發酵的新鮮葡萄汁(代表著耶穌基督的救恩及五旬節澆灌下來的聖靈能力)。「舊皮袋」(代表猶太教的體系)由於曾膨脹過及殘存著酵母﹐容易使新酒發酵﹐而不斷發酵的過程﹐致令皮袋脹破。耶穌於此關注的是福音與聖靈之救贖大能的傳承﹐應竭力避免它們的變質、腐化及失落。


反省
我們慣常用什麼方法表達我們的愛呢? 是用言語?行為?抑或往往把愛藏在心坎處? 真誠的愛是充滿情感、自然流露、不作修飾。 空洞的愛是責任充斥、斤斤計較、矯揉造作。 我們與神之間是充滿了大水也不能掩沒的愛,還是一堆僵化、陳封了的習慣…… 不要因世界的快與新,而遮擋了你對神的愛與真。 竭力維繫與主的單純的愛,新酒便不斷於「我們」的新皮袋中不斷傾流。


禱告
「主呀!讓我定睛在祢的身上,一心一意的愛著祢!除去我任何陳化了的心思意念,不要使我對祢的愛成了習慣。求祢聖靈的能力不斷更新我;容讓起初的愛,單純的心在我裡面發動,帶來福音的大能。」

2012年1月9日星期一

20120110 馬可福音2:13-17:《蒙召者的本相》--陳家祺

釋義
此段經文,記載有關主耶穌呼召利未(馬太)的事情,在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均有提及(可參太9:9-13和路5:27-32),且是緊接著主耶穌醫治癱子的經文,進一步表明耶穌有赦罪的權柄。主耶穌降生為人,為要施行救贖,這段經文正正顯出主的工作︰呼召人悔改!耶穌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4:17) 第16節 文士對耶穌與罪人一同吃飯的質疑,是基於「分別為聖」的觀念(可參出23:24;利11:44;申7:3),強調義人與罪人的區別,這並無不對,只是文士不明白耶穌的憐憫心腸,難怪耶穌叫他們揣摩經上的一句話「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太9:13)。 第17節 耶穌回應文士的質疑,道出祂的心意乃是呼召罪人悔改。醫生比喻救主耶穌,而病人喻作需要耶穌赦罪的罪人。


反省
「你跟從我來。」就是主耶穌呼召利未悔改歸主的說話。坐在稅關上的利未蒙召後,就起來跟從了耶穌。蒙召者必定是悔改者,即認定自己的罪,需要被主耶穌赦免的人。利未就是如此承認自己的罪,悔改離罪,接受耶穌的憐憫,跟從了主。 當耶穌在利未家作客時,被文士質疑為何與罪人為友。耶穌與罪人「飯聚」,在文士眼中只看見耶穌與罪人「犯罪」。文士看見的是犯罪者,自以為義地認為耶穌是同流合污,其實,文士自己卻是需要耶穌赦罪(自己本是病人也不知,甚至是諱疾忌醫?)然而,耶穌卻喜見悔罪者,憐憫罪人。 而利未卻不獨善其身,邀請他的眾多「同行」罪人朋友,一同與耶穌和門徒「飯聚」,這行動就使他們也跟隨耶穌,一同蒙憐恤得新生! 我們基督徒就是跟從主的人,這是持續的決定,意味我們要持續悔改。與此同時,又要提醒自己免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自義式「分別為聖」,而是學效耶穌憐恤罪人的榜樣。


禱告
「主啊!求祢教導我如何在這不敬虔的世代中跟從祢,給我持續悔改的心,尊祢為大,分別為聖,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又提醒我效法祢向罪人生憐憫,傳悔改的道,阿們。」


20120109 馬可福音 2:1-12︰《信心的能力》-- 鍾復安

釋義
  • 第1節 如上一章所述,耶穌在迦百農早就引起了全城的注意,就算在過了一段日子,他們的期望也沒有減退,聽見消息就來聚集。
  • 第2節 「講道」laleologos ,說明耶穌的事工的內涵,除了神蹟醫治也包含教導宣講,密不可分。 
  • 第3-4節 馬可並沒有交代癱子及與他同來的人背景及關係不詳。「有人」並不是抬癱子那「四個人」,普遍解經書推斷他們為朋友關係。同時,留意其中動詞,馬可比馬太及路加(太9:1, 路5:19)對這「四個人」的行動描述得最為仔細,刻意解說他們的連串行動︰抬、不得近前、拆房頂、拆通、縋下的理由及背後所存之信念。
  • 第5節 「見」︰有看見、感知、察覺之意;「信心」pistis︰表示一份從關係而來的信賴及結連;「他們」,是指抬癱子來的四人,不是病者本人,是第三者表達的信心。
  • 第7節 何謂褻瀆,定義頗廣。法利賽人認為,人將自己當作神就是褻瀆。如是者,聲稱了只神才可以作的工,或者以自己代替神,就是褻瀆。
  • 第8節 此處的「心中」原文為︰pneuma,故直譯可作︰「耶穌在靈裡隨即曉得」。
  • 第9-10節 赦罪只能源自神,自然是難事。但宣告赦罪沒有即時可見實效,從驗證角度來說是易事。醫治未必是聞所未聞,從這個角度來看,反而是容易之事。但醫治並非憑口頭說說就能做到,必須有實際果效來印證。如此,醫治便不是易事。耶穌以一件難事(醫治癱子),指涉另一件難事(赦罪),以說明祂的權柄和身分。
  • 第11節 與第8節「立刻」同。此處描述癱子聽到耶穌的吩咐後隨即反應,也顯示其信心。
  • 第12節 群眾公開的稱頌歸榮耀與神,與文士「心中議論」質疑恰好成為對比。



反省
我們熟悉,信心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來11:1),懷著期望的人,便會為期望去行動,去冒險,做新事。信心也會產生「看得見」的行動。因為信心,所以「看得見」行動作帶來的結果,故此也回應信心而行動以致被「看得見」。癱子的朋友「看得見」癱子被醫治了,所以縱有萬難,也不會等待下次的機會,在信心中冒險行進。攀上屋頂縋下癱子顯然不是輕易及沒有代價的事情,是帶有冒險性的。但信心的冒險不是盲目的冒險,而是有異象的冒險。這不單是來自知道耶穌所能作的,也是出於對耶穌的權柄及身份的回應。結果,他們雖因眾人的擁擠不能進去,但最後卻在眾人的面前開步離去。
群眾高呼「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相信群眾並不會未見過癱子得醫治(可1:34)的事情。他們看到了因信心而冒險的能力,看到神權柄的彰顯。期待,因著我們堅持在異象中冒險的信心,使更多人看到神權柄的彰顯,看到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的事,將榮耀歸予神。 


禱告
「主啊!求你賜我異象,使我懷著信心去冒險;給我行動的方向,不怕失敗,放膽嘗試;使用我,成為挑旺別人信心的器皿,使人得祝福,榮耀歸予祢。阿們。」

2012年1月6日星期五

20120106 馬可福音1:40-45 :《以敬拜定義你的生活》--張潔明

釋義
這次醫治事件在馬太福音8:2-4和路加福音5:12-14都有記載,但只有馬可福音指出,是這痲瘋病人得醫治後的行動連累了耶穌。

這人得醫治後,耶穌嚴厲地吩咐他,千萬不可把這事告訴任何人,只要去給祭司檢查,並且照著摩西所規定的獻祭,好向大家作證。以色列人的律法涉及生活的各個層面,痲瘋病得潔淨的條例記載於利未記14章。「作證」在不同譯本分別譯作「證明」、「證據」、「見證」

人得了醫治,按著神的吩咐去獻祭(敬拜),就是最美的見證

但那人卻是到處任意傳講,以致耶穌不能再公開進城,只能在外邊荒野的地方繼續工作。 這個得了醫治的人的見證,沒能為耶穌的服侍提供一個最好的平台,因為他只宣傳自己得了醫治,或許他也有提到耶穌的名字,但他卻沒有恢復對神的敬拜,他只得到了身體上的醫治。


應用
醫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醫治是為了使人與神和好。痲瘋病人長久與人隔離,也無法參與任何敬拜。惟有回復與神與人的關係,醫治才算是完全;換一個角度,按著耶穌的心意,在靈和真理裡的敬拜,就是得醫治的最有力證據。 正常人的生活,始於合神心意的敬拜。


禱告
主耶穌,祢是醫治的源頭,也是醫治的目的。感謝祢,我不是祢的病人、個案、顧客,祢稱我為兒女、朋友、愛人,祢著緊我和祢的關係。我要敬拜祢,哈利路亞。阿們。


2012年1月4日星期三

20120105 馬可福音1:35-39:《得力素:禱告與事奉生活─因我是為這事出來的》--陳智聰

釋義
當我們閱讀馬可福音和另外兩卷符類福音書時,我們可以發現在曠野禱告是主耶穌禱告生活的一大特色。在天未亮的大清早退到曠野中禱告尋求上帝,似乎是耶穌基督在每日事奉前的首要任務。

按照馬可福音1:7-8的記載,約翰形容耶穌是那位比他能力更大且是以聖靈給人施洗的傳道者。而1:11更明說耶穌就是上帝的愛子。為甚麼這麼有能力的上帝愛子在事奉前也必須退回曠野禱告? 

按照1:36-37記載,我們可以了解耶穌當時的事奉工作應該是十分忙碌。當耶穌在天未亮的清早於曠野禱告時,馬可在第36節記載西門彼得和同伴居然追去找祂,而且37節更記載他們對耶穌說:「眾人都找你。」我們能夠想像主耶穌當時的事奉生活應該是忙碌得連睡覺的時間也不足夠。

甚麼東西最令一個事奉的人感到迷失?我相信忙碌肯定能穩站首位。經文記載西門的話說:「眾人都找你。」意味著耶穌當時的服侍需要滿足很多人的需要。但是當你不停地要滿足別人需要時,那種「超人心態」開始出現,使你忘卻了謙卑和依靠上帝。不停地要滿足別人需要也使你開始失去了事奉的正確方向。因此耶穌每天事奉前必須在曠野禱告,因為曠野是一個離開鬧市和人群的地方,曠野也是一個除了上帝外你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依靠的地方。但在曠野裡你卻能夠與上帝獨處,在祂裡面找回安息、方向和重新記得自己要依靠祂。 

馬可福音1:38-39反映了耶穌在禱告後,其事奉能夠重新得力和有方向地前進。第38節耶穌對門徒說:「我們可以往別處去,到鄰近的鄉村,我也好在那裡傳道,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耶穌在禱告之後,祂的事奉不只是為滿足眾人的需要,而是返回上帝對祂的呼召裡,祂要往更多的村落傳道,這也是祂出來的原因。當一個事奉者在禱告中重新得力,和重回到正確的事奉方向時,他不但使自己的事奉能夠前進,更能令跟隨他事奉的整個團隊事工恢復正軌。(馬可福音一章38節)耶穌說:「我們可以往……」,祂是說「我們」而不是「我」。耶穌明白祂的整個事奉團隊都必須返回上帝呼召的正軌上。

在39節馬可記載耶穌帶著門徒開始了在加利利全地,在各地會堂傳道、趕鬼的事工。


反省
作為一個在職場、家庭、和教會裡事奉上帝的人,你曾否因為忙碌而感到迷失、疲倦、失去方向?曾否因為需要滿足身邊人們或環境裡的各種需要,而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忙?當我們在身處的環境裡嘗試榮耀上帝時,我們都擔負起不同的角色,但角色越多我們就越不知道自己是誰。每天在清早時離開人群和所有的雜務,退到你自己的「曠野」裡禱告,就是讓自己重新在上帝面前做回那最真實的你,使你在上帝面前記起祂是你的依靠,也使你返回祂創造你的美意和呼召你的目標。這樣,你才能防止自己在每天繁重的事奉裡,不自覺地被你的事工、工作、雜務吞噬,淪為事工或工作的奴隸,而不是上主寶貴的兒女。


禱告
「上主!求你保守我每天都謹記要親近你,好讓我在你面前做回自己,能夠放下雜務單單只為尋求你、愛你、認識你。讓我認定你才是我的主,才是我能夠依靠的上帝。讓我不會因為忙碌的生活而淪為工作、事奉、事工的奴隸,能夠得享你上帝寶貴兒女的安息、喜樂、與各樣的福氣。上主!求你使我每天的生活站在正確的位置上,走在正確的方向裡,蒙你喜悅榮耀你名。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祈禱,阿門。」

2012年1月3日星期二

20120104 馬可福音1:21-33:《生命中的權柄》--何慶堯

釋義
當耶穌開始傳道的時候,馬可引述耶穌的話,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 1:15)因這項宣告,帶來今天這一段經文的結構,強烈地帶出耶穌生命中的權柄。 

當耶穌要醫治彼得岳母時,馬可與馬太的記錄,有異於路加,那就是「按手」與「斥責」的分別。馬可與馬太都以一種親切的同情心,表達耶穌對人的愛。路加卻把重點放在病源──撒旦身上。無論如何,兩者都是與耶穌所宣告的說話有關,那就是「神的國近了」。按《豐盛生命聖經研讀本》對「神的國」有這樣的解釋:神以幾種能力方式彰顯神的國:

  1. 勝過撒旦的統治和管轄。 
  2. 施行神蹟和醫病的能力。
  3. 使福音廣傳,叫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
  4. 使悔改相信福音的人得救並且成聖。
  5. 藉聖靈的洗賜人見証基督的能力。(《豐盛生命聖經研讀本》,1494頁。) 
從整段經文的編修來看,馬可的記錄,明顯地與馬太和路加不同。馬可似乎有意把耶穌的工作:傳福音、趕鬼、醫病,連在一起(在迦伯農的會堂以權柄教訓人、趕逐污鬼、醫治彼得的岳母),為要表明耶穌生命中的權柄,好回應「神的國近了」。


反省
每一位基督徒都被賦予耶穌生命的權柄。因為,當耶穌向他們的門徒頒下大使命的時候,祂同時也把這生命的權柄賦予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事實上,耶穌早在第一次差祂的十二個門徒往傳福音的時候,就曾把這權柄能力賜給他們(路9:1-2) 五旬節信仰的兄姊們,讓我們奮勇起來,把聖靈所賦予的生命能力與權柄,使用出來,向撒旦誇勝。


禱告
主啊!感謝你,因為你是永遠得勝的主,也是滿有權柄能力的主,並且,你應許把這權柄能力賜予我們,叫我們靠著這權柄能力,為你的名,傳揚福音,醫治病人,趕逐污鬼,叫人得享平安與釋放。願耶穌的名字被高舉,得榮耀!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2012年1月2日星期一

20120103 馬可福音1:12-20節:《使命宣言》--鍾樹森

經文釋義
  • 第12節:只有馬可用「催」,而馬太與路加的記載則是「引到」(太四1、路四1),《新漢語譯本》更加譯為「驅使」。
  • 第13節:「在曠野四十天」,四十這數字是希伯來人的慣用字,就像摩西與神一起四十天(出廿四18)、以利亞吃天使糧食四十天(王上十九8),亦可與出埃及後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對照。 「與野獸同在一處」:有指這是應驗以賽亞書十一章1-9節裡彌賽亞的預言。
  • 第14節:約翰被捕反映施洗約翰的工作結束,主的先鋒功成身退,而耶穌的工作開始。「福音」euaggelion,好消息。
  • 第15節:「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期限與時間都到了,「神的國」指上帝的臨在,尤其是公義管治的彰顯。「近了」並非指差不多,而是「已經來臨了」的意思。人的回應是甚麼?就是悔改(心思的改變)與信(接受)福音。
  • 第17節:「來跟從我」,命令式用字。「得人如得魚」,彼得本來是打魚的,耶穌用他本行的用字與觀念邀請他作門徒。
  • 第18節:「立刻」表明他們沒有拖延。
  • 第20節:「隨即」反映了其迫切性。整卷馬可福音都滲透著一種催逼急促的氣氛,由耶穌的言行到其他相關的人也是如此。神國福音的逼切,僕人的勞碌都是如此。



反省
耶穌在約旦河受了洗,聖靈降在祂身上,而同一個聖靈接下來就催促祂去曠野。耶穌於馬可的記載中以僕人的身份服侍,祂對催促的回應也是順服的,沒有半點猶疑。反問自己時,我們對神的邀請又是如何回應?有趣的一點,在同一段落裡,我們若留意到門徒回應耶穌的呼召時,他們的表現是「立刻」、「隨即」,這一種順服,實在是值得我們參考的。

約翰作主的先鋒,他的職事到了14節就結束,耶穌不單是接捧,更是完滿了約翰先前的工作,因為約翰亦只是為耶穌開路而已。耶穌的職事好像使命宣言(這用字比較現代)一般的在第15節裡清楚說了出來,這句說話包含了兩層的意義。首先,神的國不再是遙不可及,神的國更加是已經臨到;其次,耶穌正邀請我們盡快作出行動,就是悔改歸信。我們亦要留意一點,就是我們不是以悔改來叫神的國臨到,神的國已經來臨是客觀的事實,我們是因為神的國已臨而需要回應。

回想耶穌呼召門徒的時候,祂以命令式的用字來表達,而祂更對本業作漁夫的彼得用上了「得人如魚」這個面近其生活的比喻作邀請。那麼,彼得有沒有「轉行」呢?從前網魚,如今網人。這一種視角叫我們對呼召的想法來一個改變,可能我們太過習慣於認為回應呼召就是對以往的一切全盤否定,忽視了呼召本身具有對生命成長的延續性。耶穌邀請彼得從搜捕魚獲的生計轉到去捕靈魂的生命裡,這是一種延伸、一種擴張、一種成長! 


禱告
「求主叫我們有順服的心,在聖靈的催促下,樂意勇敢回應上帝的邀請。更求神叫我們的生活是宣揚福音的生命,不單自己悔改,也邀請他人悔改,打開心扉來接受福音。」

2012年1月1日星期日

20120102 馬可福音1:1-11:《主的先鋒》──楊天恩

經文默想

任何事情總有開始。
但人看得見的開始,不一定是神看見的開始。
耶穌基督福音的開始是基於神的計劃,在古時透過先知以賽亞宣告出來。(可1:2;來1:1)請對神有信心!如果神對救恩這麼重大的事情早有計劃,那麼我們的人生、人生中每一個微小的計劃,都在祂的手中。詩人肯定地說:「我終身的事在你手中。」(詩31:15)有時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信心,因為我們看不見神要怎樣令這人生走在正確的軌道上。先知以賽亞在世之時,沒有人理會他所宣告的預言(賽6:9-10),但他所宣告的,卻有永恒的果效!不要看扁自己。也不要為現在好像還未達成你和神共同設定的目標而灰心喪志。神在我們生命中的計劃是有效的,只要你願意與祂的計劃合作。
施洗約翰的生命也是如此。原來他的生命早就在神的計劃之中。馬可福音沒有交代他的來歷。但後來路加醫生寫作福音時,指出他就是神奇蹟性地,為主耶穌基督所預備的先鋒!(路1:5-25)詩人清楚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生命中,都有像施洗約翰的特質 

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

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

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處被聯絡;那時,我的形體並不向你隱藏。

我未成形的體質,你的眼早已看見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寫在你的冊上了。 

神啊,你的意念向我何等寶貴!其數何等眾多! 
 (詩139:13-17)

  如果我們明白我們的生命是因著神才有開始,才有計劃,那麼我們就能夠肯定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著福音的緣故,預備主的道路。這也是我們生活中行事為人的指南針。
施洗約翰不單把耶穌介紹到猶太人當中,他也把人帶到神的面前。他宣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可1:4)藉著福音,我們帶給人自由和釋放的盼望和真實。如果沒有傳的、沒有介紹耶穌基督的,誰人能夠親近神而相信祂呢?(羅10:14)我們任重而道遠!
一個預備主道路的人要有足夠的謙卑。有時當人努力地達到某一成就時,他就會開始感覺自己與別不同。作為福音的預備者,有時因為我們會做得太過成功,或自得其樂,結果自己就變成了福音的內容,自我中心。任何妨害自己繼續自得其樂的,都要被清除掉。施洗約翰的聲譽在當時如日中天,實在可以自己放膽地取代耶穌作為「彌賽亞」。事實上,真的有人認為他就是那一位要來的彌賽亞,以致他自己要有所澄清!(約1:19-20)所以當施洗約翰在他如日方中的「事業」中宣稱:「祂(耶穌基督)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30)這是一種何等的生命對付!唯願我們都有像施洗約翰一樣的生命特質。
唯有像施洗約翰一樣的服事,主耶穌基督的出現才會成為人所聚焦的中心。耶穌受浸過程中的與別不同才會被突顯出來。


一點反省
  1. 你相信神在你生命中的計劃嗎?帶著這種信心,你會如何重新評估你現在的生活方式、所面對的挫折、或好像沒有目標平庸勞碌的生活? 
  2. 施洗約翰生命中的謙卑突顯和高舉了耶穌基督的出現。這種「謙卑」的生活方式對你有何意義?對你來說,你要怎樣生活才展現像施洗約翰的謙卑,呈現耶穌基督在你生命中的真實和重要性? 


我的禱告
「主耶穌,感謝你。謝謝你拯救我、買贖我,叫我得著新的生命和新的生活意義。我相信我的一生早在祢奇妙的計劃中,而祢亦在救恩重新恢復這計劃。或者我現時還未完全明白,但求祢指教我,讓我願意每天所作,都在預備祢的道路,也帶領人來到祢的面前。聖靈也請加我能力。讓我真誠地,過著一個謙卑的生活,讓別人在我的生命中看見祢的真實。奉耶穌基督聖名而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