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2日星期三

20120223 馬可福音12:13-17:《分辨的能力》--楊天恩

釋義

耶穌與法利賽人和希律黨的人的衝突白熱化了。這件事是因潔淨聖殿而起的。所以他們要設計藉祂的話陷害祂。

耶穌的善良,沒有令祂變得愚蠢。

這段聖經開始,記載著耶穌與祂的敵人們鬥智的過程。法利賽和希律黨人知道,唯有透過羅馬人,用政治的方法才可以徹底除掉耶穌,所以他們要製造一個假像--耶穌是反對羅馬皇帝的!

事實上,當時很多猶太人都不滿意羅馬人的統治。那種統治可算是高壓的。羅馬軍隊對沒有羅馬籍的外國人,可以叫他們背負行李多走一里路(太5:41),甚至肆意鞭打。(徒16:37)如果耶穌落在羅馬人的手,肯定會死於非命。是故,到耶穌釘十架以前,耶穌的敵人都要把他帶到彼拉多的面前。(約18:29-31)

耶穌為甚麼能分辨出敵人對祂的陷害呢?

12:13的「以後」,告訴我們耶穌在潔淨聖殿後與法利賽人和希律黨人的口角逐漸升級。當然,不是每一個法利賽人都是「壞人」,但是,如果一些人一直在真道上拒絕順服的,我們可要小心提防。有時我們過於「婦人之仁」,結果我們沒有提防一些在真道上已經叛逆的人的說話,我們也沒有回應和反對,結果我們慢慢的被影響。

這些人來到耶穌的面前,一直稱讚祂的好處。事實上,當眾人都說你好的時候,你實在要小心。我們個人的好壞,不能單靠外在衡量。聖靈在我們心裡與我們同證為神的兒女。(羅8:16)而且聖靈也會在我們心裡指教我們。(約壹2:27)耶穌深深明白祂與神的關係,並且也行在真道中,所以別人的稱讚不是唯一對我們良善的認可。有時我們會因為別人對我們的好處而疏於防範,沒有透過神的話語和對真理的認知而有的感動作出判斷,這極其危險。

當然,最重要的,耶穌知道怎樣敬拜神,也就知道那一些東西要先給神。神要的可不是金錢的奉獻那麼簡單,神所要求的,是生命的呈獻。所以一直不順服神的,就算有再大的奉獻,都是沒有意義的。


反省

基督徒生活在一個常常被試探和引誘的生活環境中。仇敵用盡各種的方法叫我們跌倒。有時牠會叫我們因過去別人的尊重而跌倒、有時會叫我們因一時的自負或小聰明而跌倒。耶穌清楚分辨到誰人的話對祂有所危害。今日我們在交友、建立夥伴關係,若缺少了對神的敬畏和敬拜,我們便會因一時的大意,掉進仇敵設計的網羅中。耶穌定立了一個很簡單的基準--屬於神的要先歸給神,那麼我們就能看清甚麼是生命中的試探。


禱告

「主啊,求祢憐憫我有時太過隨意地生活、交友、判斷事非。我過於按我過去的經驗來看我今日面對的人和事。
主啊,求祢叫我像耶穌一樣,先有一個敬拜祢,重視祢的心,以致我有智慧辦別,甚麼是要先歸於祢,並且把我生命中所有的,用得其所。阿們。」

20120222 馬可福音11:27-12:12:《真實權柄的由來》——楊妙恩

釋義

11:27-28
耶穌在潔淨聖殿後帶同門徒再進入聖殿,教訓人、傳講福音。祭司長﹑文士及長老作為猶太公會(猶太人的最高法院)的代表質問耶穌,為甚麼在沒有官方地位的情況下,以個別猶太人的身份來干預聖殿的「正常業務」,還公開教導人,公然挑戰他們的權柄。

「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施洗約翰也曾被如此質問過(約1:19-25)

11:29-30
耶穌反問他們,不是出於迴避,反而暗示了一個意思:祂的權柄跟施洗約翰的事工一樣,都是從神來的。耶穌藉這問題一方面表明自己的身份,另方面突顯領袖們的虛偽。

11:31-32
耶穌的問題明顯地將他們推入一個困局——若他們承認施洗約翰是神所差來的,他們理當接受約翰為耶穌所作的見證,接受耶穌是神的兒子,有著一切的權柄(約1:29-34)。他們回答「不知道」,顯然漠視上帝的權柄。

11:33
領袖們知道答案卻撒謊說「不知道」,反之,既知他們並非為尋求真理而來,耶穌誠實地說「不告訴你們」。

12:1-9
耶穌實以葡萄園的比喻來回答了他們的問題。這個比喻乃根據以賽亞書五章記載之葡萄園之歌而說。葡萄園就是以色列民。園戶就是悖逆的猶太人及他們的領袖;被差到園戶去的僕人,就是歷代的眾先知。這個比喻特別提到愛子,是要刻意用來表明耶穌基督就是神兒子的身份。

按當時的律法,如果一塊土地的擁有者沒有了繼承人,只要過了一定的時間園主不來處理,那塊地就自然由租戶佔有,作為自己的產業。

耶穌在此比喻中揭露領袖們要殺害祂的陰謀,並指出神對頑梗的猶太人要施行的審判——將葡萄園另租給那按著時候交果子的租戶。

12:10-11
這句引自詩118:22-23的經文,就是這個比喻的中心信息。人棄絕上帝,上帝便會審判人,領袖們不接受神所差來的耶穌,也不按神所要求的去行,那麼領導神子民的重任,便會從他們手中被奪去,轉賜給那願意離罪悔改的外邦人。耶穌這塊被棄絕的「石頭」,成為建立「教會」最重要的石頭。

12:12
他們明知主的話是指著他們說的,可是他們不但沒有悔改之意,更要捉拿殺害祂。


反省

在神的家裏,我們是否都很有階級觀念?我們會否因著自己信主的年日,甚或礙於職銜的多少﹑高低,自己屬靈的程度,使我們害怕順服神的旨意而行,作當作的事,說應說的話?還是我們走向了另一極端,將自己的想法、意願以致利益凌駕於神之上,有意無意地侵奪了神的主權?「你係邊位」以及「我係邊位」這些意念會否在我們的服事及與弟兄姊妹相交時游走於腦海中?

真實的屬靈權柄,絕不是從人而來。既不是傳統,也不由人來掌控安排。真實的權柄乃來自神。不論是耶穌對宗教領袖們的反問,還是葡萄園的比喻,兩者均清清楚楚地闡明耶穌的權柄就在於祂是神的兒子。真實的權柄也來自我們與神的關係,以及對祂話語的重視。

今天我們既藉著福音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我們便應彼此順服,並要連於我們的元首基督,服在祂的權柄下,在教會中各盡其職,以基督的愛彼此聯絡,建立基督的身體,更要向世界展示屬神的權柄,一同建立神的國度,使榮耀歸於父神。


禱告

「親愛主,求您赦免我有時會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重視自己多於您,求主聖靈時刻提醒幫助我,對付我的軟弱,使我認定耶穌為我的主,單單降服倚靠祂,阿們。」

20120221 馬可福音11:12-26節 《禱告的秘密與能力》--吳詩韻

䆁義

11:11-12
此段相似的經文同樣記載在馬太和路加。
耶穌因為餓了,想從無花果樹上找到一些食物來充飢。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但是,當時並不是無花果結果的季節。耶穌在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找果子,豈不是一件很不合理的事嗎?耶穌對這棵無花果樹的咒詛有一個意義。這棵樹不過有葉子。耶穌用無花果樹來比喻法利賽人和文士所操縱的猶太教。他們如這棵外表上只有葉子而沒有果子的無花果一樣,猶太教在這個時候也只不過有外表的宗教形態 (葉子),而沒有真正內在的虔誠(果子)。這些人口說敬拜上帝,心卻遠離棄了神。

11:15-19
耶穌潔淨聖殿的事件,在四部福音書都有記載。
「殿裏作買賣」是指猶太人在聖殿裏的買賣活動,主要是為了方便獻祭以及繳殿稅的人。耶穌不許人拿著器具從殿裏經過的做法,是基於當時猶太人的傳統規矩。按當時的條例,人不可隨便帶著杖、錢包、鞋子、塵土等隨意進出聖殿,為要保持聖殿的莊嚴和聖潔。

耶穌潔淨聖殿是要讓人明白上帝的聖殿應是萬國萬民禱告的殿,猶太人卻在外邦人的院中做買賣。這種行動不但破壞聖殿的意義,同時也是污穢了上帝的聖殿。耶穌所作的為要恢復萬民敬拜上帝的心態。耶穌稱呼那些買賣的人「賊」,因為這些商人從中取利。

11:20-24
這一段的經文,尤其是11:20-21節是可以和11:12-14節較早的一段直接連繫在一起的。耶穌咒詛無果樹之後隔天的早晨,一夜之間,無花果樹都枯乾了。這件事當然會令人驚訝。因此,彼得的反應是很自然的。按照馬太的見證,無花果樹被咒詛以後「就立刻枯乾了」。門徒因此感到「希奇說,無花果樹怎麼立刻枯乾了呢?」(太21:20)耶穌把這件神蹟解釋是信心的能力和禱告的結果。

11:25-26
站著禱告的習慣是聖經的傳統。(參閱王上7:14、22;尼9:4;耶18:20;太6:5;路18:11等處)禱告主要是人與上帝相交的信仰生活和關係。

表面上看,禱告似乎與人際之間的關係沒有多大的關連,耶穌卻指出禱告的關鍵將會直接影響人與上帝和人際之間的交往。耶穌要求的似乎超出一般常理,他要求被人得罪的一方主動饒恕干犯者,而不是等待干犯者來求饒恕。人給予他人的饒恕,是人獲得上帝饒恕的基本條件。


反省

禱告在聖經中是常常發生的事,從耶穌的言行也經常談論禱告,而且耶穌也常向門徒示範禱告的果效。對門徒來說,他們在耶穌身上看見過不少神蹟,所以神蹟出現以及耶穌施行神蹟的能力,不應該成為門徒的疑惑,可是門徒卻驚訝每一次神蹟的出現。這一點說明了門徒信心的不足,可能還有另一個想法,門徒或許認為只有耶穌才有行神蹟的能力。

反觀我們是否也像門徒一樣對禱告沒有把握,若你盼望經歷禱告的能力,請跟隨耶穌教導我們禱告的真理。

禱告的秘密與能力在於對神的信靠,禱告的根基建立於對主的信靠(心𥚃不疑惑的信,可11:22--你們當信服神),如孩子般對父母一顆單純的信靠。另外「饒恕」也是耶穌教導禱告的中心,饒恕是不再追究的意思。饒恕是讓我們的心靈回復清潔,好讓我們在禱告中敏感聖靈的提醒。不饒恕等如殺了人一樣,你間接將自己和別人都拉進了牢獄之中,大家靈裡都得不著釋放。神期望我們與祂有同樣的心去看待別人。我們要打從心底的寛恕人,因此,耶穌教導門徒禱告的時候,有一句是神赦免我們,乃要我們先去赦免別人「免了我的債如同我免了別人的債。」我們若不肯赦免別人,仍在懷恨,還想要對付,加害於對方,這人神不會聽他的禱告。若果你願神成就你的禱告,最基本你也願意聽從和遵守祂對我們的吩咐,否則祂不會聽我們的禱告。我們也是跟從耶穌的人,只要憑著信心和藉著禱告,也有行神蹟奇事的能力。禱告不僅是門徒的權柄,也是我們從上帝那裏得能力的途徑。

禱告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你的名被尊為聖。
 願你的國降臨。
 願你的旨意成就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免我們的罪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

2012年2月20日星期一

20120220 馬可福音11:1-11 ︰《被主使用的驢駒》--林惠欣

釋義

11:2
驢駒:是指尚未長成的幼驢。這驢駒是「沒有人騎過的」,有如將「初熟的」獻給神一樣。

11:3
「主要用衪」可見主不是要「借去」驢駒,而是主要「使用」驢駒。

11:4-6
門徒照著耶穌所說的回答,就把事情辦成功了。把事情辦成的原因是主負責成就衪的話。

11:7-8
耶穌不是騎馬而是驢。因為馬通常是打仗用的,相反,驢駒像是象徵和平的。因為耶穌不是帶來爭戰,耶穌帶來的是和睦。這也印證了撒迦利亞書所預言的:「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迦9:9)

11:9-10
「和散那」是︰求你立刻拯救的意思,但亦可轉用作稱頌的話。群眾歡呼:「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11:9) 這本來是一個呼求的吶喊,現在卻變成稱頌的吶喊,因為拯救者要進來了。

11:11
11:11及19節都記載了:「每天晚上,耶穌出城去。」耶路撒冷成為耶穌工作、爭戰的地方,反而無名小城伯大尼,因為有愛主的馬大、馬利亞、拉撒路一家,成為耶穌最後安息的地方。


反省

有很多時候主給我們很多機會,我們卻沒有好好把握,其實人生中有很多時刻,都是可以被主使用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好好的把握這時刻。當主說:「我要用你。」我們會有何反應呢? 在這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匹驢駒栓在那裡,應該是某戶人家的。因為一句:「主要用牠!」主人就甘心樂意地讓門徒牽走,這是一種順服的態度。或者某些人某些事會使這驢駒被拴在樹上,就像我們的生命也會被一些事情攔阻和捆綁,但主的說話足夠叫我們身邊的環境順服祂的主權,而讓我們自由地為祂所用。是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跟驢駒一樣被主使用、服事主。只要像那只被解開的驢駒,願意在自由後跟著門徒走到耶穌的面前!實在在主的國度裡,我們都是君尊的祭司。只要我們願意被主使用,不輕看自己,要用主的眼光去看,不要覺得只是小驢駒,沒有用的,我們就能經歷驢駒所經歷的。

把握被主使用的機會,聽到主的呼召時,就順服主的呼召。讓我們一同成為被主使用的驢駒。 


 禱告

「主啊!有時候我們心願意被袮使用,但卻未預備好,求主赦免。又求祢教我們有順服的心,順服祢在我們生命裡的權柄、呼召。好叫我們成為被祢使用的驢駒。為祢的國作鹽作光。阿們!」

2012年2月16日星期四

20120217 馬可福音10:46-52 ︰《門徒生命的成全:前我瞎眼,今得看見》--方國成

釋義

10:46
在耶利哥討飯的瞎子巴底買,這名字的意思是底買的兒子,事實上這瞎子連自己的名字也沒有,也可稱得上是一無所有。

10:47
瞎子大喊耶穌為大衛的子孫,實際上是宣認耶穌就是猶太人一直盼望的彌賽亞,也是說,他知道耶穌在馬可福音中一直隱藏的彌賽亞身份。

10:49
耶穌未有即時回應瞎子的呼求,很有可能是為了試驗他的信心。

10:51
耶穌說:「要我為你做甚麼?」明顯是為了讓瞎子有機會表現他對耶穌的信心。

10:52
耶穌說:「你的信救了你了。」信心不單讓瞎子即時得著醫治,信心也讓瞎子一無所有的身份轉變了,成為跟隨耶穌的門徒身份,隨著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最後的旅程。

字面上這是一個瞎子信心得醫治的記載。但正如早前8:22-26節靈修分享中已提過,經文同樣是標誌著門徒的成長。耶穌再三宣告人子將要受難與復活,不單教導門徒,同時醫治他們屬靈的眼瞎,乃至明白耶穌的彌賽亞身份,並在世的真正使命,是為了步向十字架,成就救恩。

因此,門徒生命的成全始於屬靈的眼睛打開,認識耶穌是誰;耶穌的使命是甚麼,門徒要作基麼。當瞎子巴底買聽過耶穌的事,他的肉眼雖瞎,但他的心眼未瞎,他意識到耶穌就是那一位大衛的子孫,要來的彌賽亞,是神的兒子,他便排除萬難也要來到耶穌面前,要得醫治,要跟隨他,也要效法他。


反省

反觀我們的肉眼能看見的許多人,多少時候心眼卻是瞎的。眼看耳聞耶穌為我們成就許多奇妙事情,生命卻仍舊如墮五里雲霧之中,不知生命追求的方向如何。當我們心眼打開,就真認識耶穌是誰,便會意識自己的生命是多麼的不堪,多麼的需要耶穌。因為我們承認他是一切關乎生命豐盛和能力的源頭,不單信他能醫治我們,同時也信他能改變我們的生命和生命的價值,也不會因各種的攔阻而放棄跟隨,反而越發的呼求耶穌。

對於瞎子來說,他有一種「我算得甚麼?」、「非要耶穌不可」的心態去尋求耶穌的幫助,這也是因為雖然他的肉身雖瞎,但他的心眼未瞎。相反;有時我們以為我們在人前是甚麼一個人物,以至不能放下身段來竭力得著耶穌,這也是我們需要省察自己,是否看自己的價值比得著耶穌的價值更大?事實上,得著耶穌,乃是得著一切。

另外,有些時候耶穌似乎未有即時回應我們的呼求,我們便隨即放棄。然而我們必須明白,耶穌並非拒絕我們,大有可能是在操練我們的信心,要使我們的信心得著稱讚。「越發」的呼求耶穌,這才是門徒應有的信心表現。當彼得在年老時(傳統相信馬可是筆錄彼得的口述),在他的書信中教導說:「在百般的試驗中暫時憂愁;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彼前1:6-7)事實上,我們正正需要學習和操練這種永不放棄,堅持到底的信心。

當門徒屬靈的眼瞎被耶穌醫治之後,門徒終於明白作為門徒的真義。門徒生命的成全,在於並非只想單單得著耶穌的拯救、醫治、恩膏或賜福,當「前我瞎眼,今得看見」之後,乃是立志要跟隨和委身於這一位滿有能力、樂意醫治與賜福、施行拯救的耶穌基督,跟隨耶穌,效法他走過的受苦路程。


禱告

「主啊!感謝您的拯救,感謝你寶貴的話語,感謝您來醫治我屬靈的眼瞎,使我真認識您,乃是我最大的福份。主啊!求你賜我更大的信心,叫我在跟隨你的道路上,縱有狂風巨浪,荊棘滿途,不致跌倒,也不背棄起初的誓約。定意完成您所託付的使命,走完人生的路程,阿門!」

20120216 馬可福音10:32-45 ︰《門徒生命的軟弱和得勝秘訣》--駱家欣

釋義

這裡記述了第三次預言受難、受死及復活,不但對耶穌而言是件重要的事,對門徒亦同。我們集中一起聚焦在門徒身上看看:

門徒的軟弱

10:32描述門徒和跟從的人與耶穌上路心情是又驚愕又害怕的,這與耶穌堅定果斷成了對比。跟隨耶穌的人終於明白耶穌將會在耶路撒冷遭殺害,可是他們尚未瞭解究竟為什麼耶穌在這情況下還決定前往。他們尾隨耶穌身後,走在同一路人,卻走得焦慮、茫然、恐懼。

雖然門徒已清楚耶穌必須受難,但在雅各、約翰的請求中,卻清楚地看出他們完全誤解自己蒙召的意義與命運。馬可沒有刻意遮掩或辯護他們的愚笨遲鈍,而將這些經過完全的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可以反省其中的不當及令人感到譏諷的地方。

耶穌才剛把一個小孩子帶到他們面前當示範(9:36),但如今雅各、約翰沒有小孩的謙卑,更孩子氣地為利益計謀請求要坐在耶穌左右兩旁,即使對受難的事情有所瞭解,竟然還希望這趟行程有光榮的結局。儘管耶穌斥責過彼得,也教導他們要捨己、背起十字架(8:34-37);儘管祂以小孩作例,責備他們爭相為大,告訴他們要在末位來服事眾人(9:35-36);還三次預言自己受難受死,雅各、約翰竟依舊幻想將要臨到的榮耀,且策劃爭取享有特權的位置。

另外十位門徒的氣憤或許只是偽裝成對雅各、約翰的野心表達道德上的憤慨(10:41),從馬可筆下對門徒表現的一貫描寫,不禁叫人懷疑他們也想為自己爭取那個位置

10:41成為了這記述的轉折點。總結了前面描述門徒全都誤解跟隨主的意思,並導入耶穌第三次陳述有關門徒職分的教導。

你們中間,誰願為大,
就必作你們的用人;
你們中間,誰願為首,
就必作眾人的僕人。(10:33-34)

這就是耶穌表明門徒應有的生活型態和文化,並且清楚的告知我們這是與今日世界環境完全不一樣的價值觀和文化,「只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

耶穌與門徒的關係

門徒縱然犯錯愚拙,但耶穌仍處處接納門徒的軟弱。

第一,儘管雅各、約翰提出的要求非常不當,但主並沒有責備他們。當他們天真地證明自己也能喝主的杯,受主的洗(v.39),耶穌接納他們所說的,接納他們本相的軟弱和愚拙,但耶穌卻堅定為他們指出新的方向,向他們說明白,這也就是祂正要前往的方向。

第二,耶穌邀請門徒效法祂。耶穌請門徒跟祂所作的去行,去實踐。如果連主耶穌都要服事人,那跟從祂的又應服事到何地步呢!

第三,門徒縱使表現出學習遲緩、有野心、自私,卻仍繼續跟隨耶穌。他們與主關係雖不完美,但卻無法破壞。經文沒有掩飾門徒的不是,但卻並未排斥他們。反而要我們看清楚,甚至是認同這十二門徒的軟弱是如此的真實。


反省

這段經文向今天又自滿又冷漠的我們發出挑戰。我們的任何一位都可譴責初代門徒的愚鈍、懼怕,可是,他們至少還有足夠的感性接受警惕。今日我們很多人跟從的只是「為我們解決麻煩」「為我們供應一切」的主,但這段經文正向著以自我為中心、或過分簡單化來瞭解門徒職分的我們提出強烈挑戰。多少時候,我們跟隨主只想到有條理的活好每一天,讚美感謝就足夠。但是真正跟從主的特點,卻是為別人付上自己的生命,要常有一個「付代價」的生命準備。根據馬可這段信息而言,誰要跟從主卻不覺得恐懼、戰兢,就是不瞭解真正的門徒職分了。其次,門徒這種「付代價」的生活型態,也就是向當代世界文化環境的基本價值觀與成功的標準作出挑戰。跟隨主成為門徒也就是以生命去轉變整個世界的文化,將天國的一種文化實踐在世界的環境中,顯出不同,並呼召人願意付出代價一生跟隨主。最後的一個提醒,也就是我們要效法主常有服事別人的心志,我們成為主的伙伴,作主門徒,就意味著要常常靠主治死我們的「自我中心」,蒙召為的也就是為別人貢獻生命,明白這點非只叫你回應作主僕人,也叫在服侍路途中的遇上挫折、艱苦、缺乏的弟兄姊妹,不要退縮,不要回頭,堅持一生服事到底。


禱告

「求主憐憫加力,叫我更明瞭祢的心意。求聖靈來充滿我,使我能跨勝一切內心的自私、軟弱和恐懼,成為一位樂意為主付代價的門徒!我願效法主,以服事人為念,以生命一生回應主的呼召。」


2012年2月14日星期二

20120215 馬可福音10:17-31︰《作門徒的挑戰和應許》--梁麗珊

釋義

10:17﹣22
一名富有、為官(路18:18)及自恃「從小都遵守誡命」的年青人﹐竟「跑」到且「跪在」耶穌面前,詢問他怎樣才能可以得到永生。顯然他對此事沒有把握。他的態度顯出他認為要「做」一些事情去「換取」永生。

其次﹐他稱呼耶穌為「良善的夫子」。耶穌當時已洞悉這人內心深處的動機,並巧妙地回答道「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上帝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耶穌正提醒他不要自以為善,衡量的原則並不是以完「功德」為準繩。可惜,年青人並沒有聽得到耶穌的背後意思,仍然執迷,認為自己沒有缺失。

最後,耶穌凝視並情深的向他發出挑戰,叫他變賣所有的﹐分給窮人,就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10:21下)原文為「來!跟從我。」(Come! Follow me.)年青人聽罷就憂愁地離開,因他的產業多,甚難放手。(He was holding on tight to a lot of thing, and not about to let go. (10:22, The Message))事實上,在「永生」與「產業」之間,他未能作出抉擇︰真心以「上帝」為他生命中真正的「主」。

10:23﹣31
耶穌此時慨嘆有財勢的人難以進入天國。但門徒卻未能理解,而且感到希奇、驚訝;原因是當時的猶太人一般認為財富是從上而來的祝福;所以耶穌加以說明︰「倚靠」、「靠藉」財富是難以進天國的。

「駱駝穿過針的眼」(10:25)是當時流行的說話,意謂「沒有可能的事」。耶穌藉此諺語欲重申惟靠財富進入天國是甚難之事。然而,一眾門徒就更不明所以﹐紛紛關心問道進入「天國的真義」,遂即耶穌引領門徒的焦點放回神的「全能」上,這正是福音的真諦。

耶穌給門徒--我們--極寶貴的應許:人若「甘心樂意」為他撇下物質與親情的,在今世要得百倍,來世必得永生。與此同時,亦警告門徒也不要因此而「自滿」,以為自己得著了,反倒停滯不前,被後來者所超越。


反省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經文中青年人的憂憂愁愁、鬱鬱戚戚,正是在這種忐忑狀態中,真苦!

耶穌看在眼內,一定為他感到傷心,這人竟寧願要一些短暫的享受,卻放棄永恆與主一起的福樂。

在人生不同的階段,神對我們所發出的挑戰或要求都不儘同。但原則一定是不變的︰「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約21:15)耶穌清晰地提醒我們,不是數算我們為主「作」、「做」、「獻」了什麼?,就待於回應了祂的要求。祂關注的是我們「愛」的排位。若沒有以神為首的心,恐怕一切都是枉然;這是祂對門徒的要求!

當然,神已經應許了我們,我們「放棄」的,祂會親自償還給我們。你相信嗎?

在愛裡,最淋漓盡致的境界,是給別人自由。

神極愛我們,祂給我們自由去抉擇……


禱告

「親愛的恩主,感謝祢救贖了我們,使我們從罪中得釋放,你更以愛呼喚我們作你的門徒,過不一樣的生活。求你賜我勇氣接受你向我發出的挑戰,讓我以真誠回應你的愛,因我深信你為我預備的,是最佳美的。阿門!」


20120214 馬可福音10:13-16:《門徒生命的樣式》--陳家祺

釋義

10:13
「要耶穌摸他們」︰在馬太福音裡的描述,是「要耶穌給他們按手禱告」。

10:14
「神國」︰馬可常用「神的國」,這與馬太所用的「天國」,兩者意思相同,馬太通常用猶太人的表達方式。

10:15
「像小孩子」︰耶穌明確指出,人進入神國,要用孩子般的單純、謙卑、信靠和真誠態度。在此段經文之前,門徒爭論誰為大,耶穌已嘗試過領一個小孩子站在門徒中間,教訓他們要以謙卑接待像這小孩子的人,但是從這裡的記載顯出門徒似乎還未學懂,這或許是耶穌惱怒之因(10:14)。


反省

門徒責備那些帶著小孩子來請耶穌為他們按手禱告的人,但是耶穌惱怒門徒,叫門徒不要禁止他們,更明言承受神國的人,正是要像小孩子。相信門徒經耶穌教導後,學會了作門徒的樣式--像小孩子。在我們的生命中,可能會有不少的人,是我們不能接受的,甚至會阻礙他們認識神。我們會像門徒還未學懂謙卑嗎?人越長可能越難謙卑。我們若謙卑地向小孩子學習,我們會經歴輕省的人生﹣﹣對神的信靠變得單純,與人相處放下複雜的主觀假設而變得舒暢和融洽。讓我們回歸小孩子的心,投入主的擁抱,進入祂的國裡。 


禱告

「主啊!我要學會像小孩子般的單純、謙卑和真誠,對祢單單信靠,接受祢的擁抱!阿們。」

20120213 馬可福音10:1-12:《透過自己的家紀律自己︰門徒的生活操練》--鍾復安

釋義

10:1
踏入第十章,也就是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前的一章。耶穌已向門徒兩次預言自己的受難和復活(8:31,  9:30)。耶穌在「那裡」不詳,也非重點。「起身」卻表示主對踏上十架路的決意,在前往受苦的路上仍「照常」教導,一次又一次。耶穌的教導多是以神國度的價值對比世界扭曲的結構和制度,提醒並向門徒宣示屬天國度群體的特性。

10:2
「試探」︰其實法利賽人心中已有固定的答案(申24:1-4),只是想看耶穌會如何落入他們的陷阱。提問有關婚姻的事,讓人想起施洗約翰曾經因斥責希律安提帕不倫的婚姻而入獄,繼而被殺(6:17-19)。他們或想將耶穌置於施洗約翰同一的下場,更看到出他們並非為了尋問婚姻的意義。

10:3-4 耶穌問摩西的「吩咐/命令」,他們回答摩西所「容許」的,顯示了問題的核心。摩西不是「命令」以色列人休妻,而是「允許」男人在某種情況和手續下可以休妻。也就是,摩西的教導是妥協(允許人休妻)和協調(手續細節),根本沒有觸及婚姻真正的意義。

10:5-9
「心硬」︰剛硬、頑梗、悖逆,罔顧神的心意。耶穌的回答指出法利賽人糾纏休妻的條文細節只是本末倒置。人要思想和面對的,不是按自己的盤算、計劃、喜惡來決定「應不應」或「怎樣」休妻,而是回到設立婚姻的根本意義。10:6中的「但」︰強調神創造的原意凌駕於摩西因為遷就以色列人因心硬而定的律法。神配合的婚姻,乃是上帝為家庭根基而立的神聖設定,人不可以自私的原由而輕視,欺壓及破壞。也就是說,婚姻的設立者︰上帝,是厭惡人離婚的。 

10:10-12
這段是耶穌私下與門徒的對話,是群體內的教導。由門徒要求「補課」提問可知這議題同樣困擾著他們,而這現象也存在於門徒及信徒群體中間。耶穌再次宣告神的心意在律法之上;再者,貞潔是對丈夫及妻子二人的要求。我們也知道,這貞潔不僅在行為上,也在思想生活上(太5:28)。故此,耶穌提醒我們切實遵行「盟約的關係」,夫妻間互相委身、互相尊重。


反省

保羅提醒我們婚姻中二人的結合正是表現出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的極大奧秘(弗5:32)。愛妻子、尊重丈夫,活在盟約關係中的婚姻,正是宣告神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方法拯救所信的人(林前1:22),彰顯基督與教會的連合,降服於神的智慧、倚靠著神的能力,在軟弱人作強壯的人。

我們也容易以神話語為盾牌,遮掩自私的心意或動機,莫視上帝在關係中的設定及指引。這樣,也使我們的心更硬,在神話語中尋求私意許可或「允許」的理據,多於期待自己的生命能與神的話語接路軌,寧願沒有掙扎,期待神「心軟」,多於自己「回轉」。


禱告

「主啊!幫助我更深經歷您的愛,使我們更能愛別人如同愛自己。聖靈求你時刻引導我,充滿我,更在您的同在中更有自制,律己愛神,願榮耀頌讚歸予您!」

2012年2月10日星期五

20120210 馬可福音9:30-50:《耶穌的團隊》── 張潔明

釋義

9:30-32
耶穌帶著門徒上耶路撒冷,迎向苦難與十架;在路上,耶穌特別花時間跟門徒講及自己將要受難和復活,這段經文記的是第二次。很可惜,耶穌說是說了,門徒卻不明白,也不敢問,所以才會出現接下來的爭論。 

9:33-37
無法領會天上來的啟示,又不好意思發問,門徒只得繼續做「凡夫俗子」,繼續討論他們最關心的議題:誰比較大?

耶穌為門徒的爭議下了一個結論:「誰想為首,就該作眾人中最末的一個,作眾人的僕人。」這句話使耶穌成為了許多領導學著作的主角,但耶穌在此處的著眼點並不是作領袖,而是如何作主的團隊。

耶穌又以接待小孩作為例子,說明祂看甚麼是大,甚麼是小。耶穌並非一味地反世俗、反潮流,重點乃是「因我的名(in My name)」;為了耶穌的緣故去接待,無論對象是誰,你都是在接待耶穌;為耶穌做的就是大。

9:38-42
對於門徒阻止別人奉耶穌的名趕鬼,耶穌回應道:「不要禁止他,因為沒有人能奉我的名(in My name)行了神蹟,又立刻毀謗我。」只要是憑藉耶穌的名字去服侍的,就是自己人。

9:42
「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指的應該是38節的事。

「無論誰因你們有屬基督的名分(bear the name of Christ),給你們一杯水喝的」,只要是為了耶穌的緣故去做,就會蒙神記念,也要得賞賜。再一次,重點是「基督的名」。

9:43-48
在有些抄本,43節及44節為一節,45節及46節為一節,另加上「在那裡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作為44節及46節;一而再的出現,為強調後果之可怕。

作耶穌的門徒,做主的團隊,就得符合耶穌的要求──不惜代價拒絕犯罪。承接上文脈絡,此處的罪是指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攔阻主的旨意。

9:49
「每一個人必被火當鹽來醃,」有些抄本在此有「各祭物必用鹽來醃」;亦有些抄本只有附註的一句。祭物用鹽來醃參利2:13「凡獻為素祭的供物都要用鹽調和,在素祭上不可缺了你神立約的鹽。一切的供物都要配鹽而獻。」

在舊約,祭物用鹽來醃,表示神與以色列人立約。《馬可福音》當時的讀者會「被火當鹽來醃」,特別指他們因信主而遭受的逼迫;逼迫表明了他們屬於主。

9:50
作者最後以鹽的特性作為此段落的總結,再次回應門徒的爭論。鹽是鹹的,屬於耶穌的團隊是和睦的。


反省

耶穌第一次預言自己受難和復活後,已經說了:「如果有人願意跟從我,就應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到了耶穌第二次預言自己受難和復活,門徒仍然不領會「捨己」的意思。

耶穌離世前,要在地上建立一個屬天的團隊,這個團隊的最主要精神就是「捨己」。如何做到?今天的經文教導我們:一切要因耶穌的緣故而做,為完成神的旨意不計代價,以受苦的心志與和睦的精神作為團隊的標記。


禱告

「主,感謝祢,呼召我們成為祢的團隊。感謝祢,雖然我們短視、小器、自私……祢卻仍然接納、教導、使用。感謝祢,祢親自示範了"捨己",縱然我們未必領會。求祢憐憫、改變我們;我們願意約束自己,學習作合祢心意的團隊。奉耶穌名禱告,阿們。」

2012年2月8日星期三

20120209 馬可福音9:14-29 :《門徒得力的秘訣》--陳智聰

釋義

這段聖經記載耶穌來到門徒那裡,看見門徒與文士在辯論。辯論的焦點是為何門徒不能把那隻附身於孩童的聾啞鬼趕走?

辯論的細節並未有被馬可詳細記載,但馬可卻記載了門徒當時看見耶穌時的反應--他們希奇。他們希奇為何耶穌可以很容易就把污鬼趕出,也很容易就使病人得到醫治;但他們自己卻是不能。

馬可福音9:20的記載,反映耶穌在面對污鬼時,顯示出一種極大的權柄。那個被鬼附的孩子一見耶穌,那鬼就叫他重重地抽瘋,倒在地上,而且翻來覆去口中流沫,顯得極其痛苦。門徒心裡也可能十分好奇:「為甚麼耶穌有此權柄?而他們卻沒有呢?」可9:28裡記載,門徒的確詢問耶穌為甚麼他們不能把那鬼趕出?

那鬼未能被趕出,原因有二。
  1. 那孩子的父親信心不足,甚至顯得有點半信半疑。可9:19耶穌說他自己正身處一個不信的世代,而且祂亦忍耐著人們的這種不信狀態。不信可能是當時社會的共同特性。而那位父親按可9:22記載,他對耶穌的回答也顯得有點不信,他對耶穌說:「你若能作甚麼……」,明顯地他並不確定耶穌能為他的兒子做些甚麼。可能是因為孩子確實病得太久,也可能是因為看見門徒在趕鬼上的無能,亦使他的信心大大減低。可9:24記載這位父親向耶穌承認自己雖然信,但卻信心不足。 
  2. 門徒錯誤估計自己的能力。可9:28記載門徒暗暗地去問耶穌他們不能把鬼趕出的原因。為甚麼他們要暗暗地問呢?因為他們害怕在眾人面前問會沒有面子。他們誤解鬼趕不出是因自己的能力不足。他們介意自己的面子,他們可能連趕鬼也是想證明自己有能力。
可9:29耶穌對門徒說:「非用禱告(古卷有禁食),這一類鬼,總不能出來。」耶穌所指的禱告,其實就是指與父上帝的交往,而禁食更是在這交往中的謙卑表現。耶穌指出他趕鬼的能力和權柄不在於自己,而在於與父上帝的謙卑交往。



反省

在服侍上有時候我們未能成就一件事情,信心不足和錯估自己能力都可能是失敗的原因。但後者卻比前者來得更為嚴重,因為正如那位父親,他清楚自己信心不足,因此可以求主幫助,古卷在這裡記載他立時流淚向主喊著求助。但如果我們像門徒般錯估自己的能力,更不明白自己的能力之源其實在於上帝,而我們只看重自己的能力,只看重事情的成敗,只看重自己成就事情時是何等有面子,那麼我們就缺乏了一個在父神面前謙卑的心,更不懂謙卑在祂面前禱告,明白能力和得力之源其實完全在於祂。那麼我們可能會墮入一個更嚴重的失敗之中。

弟兄姊妹!你的服侍或工作現在可能順意或失意,但請你不要忘記你得力的源頭仍然在於父上帝,每天在祂的面前謙卑禱告,仍然是你繼續前行時不可缺少的功課。


禱告

「主啊!求你叫我不要自滿,也不要自卑。讓我在你面前把自己看得合乎中道。使我明白你才是我們力量泉源,我生命和能力的源頭。求你赦免我的不信,也繼續幫助我,免得我因缺乏對你的經歷而變得少信。主啊!我願每天連於你、愛你。奉主名求,阿門。」

20120208 馬可福音9:2-13:《一時的榮耀、一生的門徒》--何慶堯

釋義

馬可福音其中一個特色,是記錄得簡短。在登山變像的事件中,也不例外。所以,我們必須同時參照其餘兩卷福音書,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好讓我們對登山變像的事件,有更多的了解。(太17:1-8;路9:28-36)

耶穌和三個入室弟子登山禱告,從三卷福音書提供的片段,應該是在晚上,那時,最能顯出耶穌面上的「明亮如日頭、衣服放光」,並且,有一朵「光明」的雲彩遮蓋他們。同時,耶穌也慣常在晚上上山禱告,清早下山傳道。 

按三卷福音書的描述,都指出耶穌當時是變了形像,或者是面貎改變。從三卷福音書所提供的資料,我們可以用「榮耀」一詞來形容當時改變了面貎的耶穌。不少釋經家認為,其實耶穌不是改變面貎,只是回復耶穌原來天上的榮耀而已。然而,耶穌的榮耀,卻被三位門徒看見了,是一種絕不尋常的看見。不久之前,彼得在眾門徒中,公開宣認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現在,看見耶穌的榮耀。好比摩西在何烈山,看見榮耀的上帝在燒著的荊棘裏一樣--同樣是令人震驚、難以想像;甚至,從猶太人的觀念,人不能直接看見上帝的榮耀,更不能直視上帝的面。不過,有釋經家指出,雲彩「遮蓋」(episkiazein)與摩西的經驗相同(出33:22 cakak'),可以作為「隱藏」的意思。

9:4中,耶穌與以利亞、摩西說話,談論的,卻是有關耶穌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將要成就的事(路9:31)。所以,有人認為這是耶穌第四次預告有關受難的經文。


反省

三位入室門徒在山上能一睹耶穌的榮耀,仍能存活,是出於上帝的厚恩。也說明了一件事,今天我們可以明白希伯來書作者所講:「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來4:16) 耶穌的榮耀,從來沒有因為道成了肉身,成為人的樣式而退減,因為,耶穌的三一神性永在。這也力證彼得所說:「你是永生神的兒子。」(太16:16)是真實的,是天上的父指示的。(太16:17)那麼,我們還需要對跟隨耶穌有疑惑嗎?雖然我們沒有像三位門徒一樣,有幸一睹耶穌的榮耀,但我們應該對三個見證人的見證,確信不疑。因為這是摩西律法,與及耶穌誡命所指示我們的(民35:30;申17:6;19:15;太18:16),也確立了保羅對教會教導的基礎(林後13:1;提前5:19)。

我們知道,彼得、雅各和約翰,都是耶穌忠心的門徒,一生事主。新約書信,除了保羅之外,其餘的,都是他們三人的著作。足見這三位曾一睹耶穌榮耀風采的人,對於今後的事奉,就算是在大逼迫、大患難之中,仍堅守對耶穌的信心,行完人生路程,完成了耶穌託付的大使命,把福音傳遍了當時的世界。

我們又能否因著他們的見證,成為他們的接棒人,去完成我們從耶穌所託付的大使命?


禱告

「主啊!讓我對你的信心,因著彼得、雅各和約翰的見證,堅定不移,把你所託付我的大使命,全力以赴。因為,你的確是永生神的兒子,是基督,是救主。世人必須要認識你,得著你,接受你,才能得救,享永生,過豐盛的生活。奉耶穌的名,阿們。」

20120207 馬可福音8:27-9:1:《受苦的彌賽亞:門徒生命的榜樣》--鍾樹森

釋義

8:27
在往凱撒利亞腓立比的途中,耶穌向門徒提出關於祂身份的問題。 

8:28-29
別人說耶穌是先知;門徒說耶穌是基督。這成了一個教理答問一般的對話。

8:30-33
耶穌對他們的回應是「不要告訴人」,彌賽亞身份的秘密被確認後,但不可對外人說。耶穌承接著門徒承認祂基督身份的事實,然後首次清楚告訴門徒祂將會受苦。彼得出於對耶穌的關切勸阻祂,但耶穌卻責備了他。

8:34-9:1
耶穌再回到受苦彌賽亞的主題上,而這次的對象亦比之前擴大了,連門徒以外的人也一起講。整個經文的方向,就從「耶穌是誰」發展到「基督的意義」,最後在這裡說明「門徒的意義」。

門徒的意義是按著基督的意義而來的(或許我們要多謝彼得說錯話而帶來耶穌的解釋),就是跟從、捨己、背十字架。在8:35-38節裡,耶穌就解釋了捨己的原則。到9:1節,耶穌就肯定地邀請大家回應。


反省

  • 耶穌是誰?
  • 門徒是誰?
  • 「基督的意義」是甚麼?
  • 「作門徒的意義」是甚麼?


上面四個問題在這段經文裡一次回應了,作為耶穌基督的跟從者,絕對沒有理由不以祂為榜樣。祂的榜樣對一些人來說是莫名奇妙的,很不好意思要用廣東話兼粗俗地表達:「點會有大佬叫人跟佢,轉頭佢自己又去死,仲叫人跟佢一齊死嫁?」

耶穌自己的生命就是一個「不為自己」的生命。人若果越要為自己而活的話,生命就越不是自己的。世界告訴我們,要努力為自己拿到更多;但基督的生命卻努力地為自己捨去更多。作為基督徒、跟從祂的門徒,我們為自己捨去了甚麼呢?背起十字架是一個捨己到好像耶穌基督一樣,被世人看到最差的地步,甚至到以囚犯的身份去死,而且這一種死還是要為他人而死。這就是作門徒去跟從耶穌的意義了!

寫這篇反省時,腦海不斷想起倪柝聲所作的《讓我愛》,願在此引錄與大家互勉:

「讓我愛而不受感戴,讓我事而不受賞賜;
讓我盡力而不被人記,讓我受苦而不被人睹。
只知傾酒,不知飲酒;只想擘餅,不想留餅。
倒出生命來使人得幸福,捨棄安寧而使人得舒服。
不受體恤,不受眷顧,不受推崇,不受安撫;
寧可淒涼,寧可孤苦,寧可無告,寧可被負。
願意以血淚作為冠冕的代價, 願意受虧損來度旅客的生涯。
因為當你活在這裡時,你也是如此過日子,
欣然忍受一切旳損失,好使近你的人得安適。
我今不知前途究有多遠,這條道路一去就不再還原;
所以讓我學習你那樣完全,時常被人辜負心不生怨。
求你在這慘淡時期之內,擦乾我一切暗中旳眼淚;
學習知道你是我的安慰,並求別人喜悅以度此歲。」


禱告

「主啊!叫我樂意犠牲自己,不為自己留下甚麼,只為祢而盡力捨去一切!求祢賜一顆不計較的心,不看自己為祢付出了那些東西,求祢叫我看見我還剩下那些東西尚未捨出來!願祢在榮耀降臨的日子,我得見且有份。」


2012年2月6日星期一

20120206 馬可福音8:22-26:《領受恩膏的攔阻--作主門徒入門的攔阻》--楊天恩

釋義

有學者指出這短短五節的經文,是馬可福音中心信息的起始,直至馬可福音10:46-52關於另一個瞎子巴底買得醫治的事蹟作結。這段瞎子得醫治的記載,與巴底買得醫治的記載,相映成趣。

  • 伯賽大的瞎子被動地,被帶到耶穌的面前求耶穌的觸摸。(8:22)但耶利哥的瞎子巴底買因聽見耶穌,就主動地呼求耶穌的可憐。(10:47)
  • 本段經文的瞎子對醫治沒有特別期望。但巴底買卻清楚自己的需要。(10:51)
  • 本段經文中耶穌要大費周章地醫治這瞎子。但巴底買只是因為他有信心,結果耶穌只用一句話就叫他痊癒。(10:52)
  • 這瞎子得醫治後,對耶穌沒有任何表示。巴底買卻跟隨耶穌,成為門徒。

學者認為,本段經文中瞎子,就像耶穌的門徒,雖然一直跟隨祂,見到祂行出奇妙大事,但卻一直「不明白」(「不理解」的意思,6:52, 8:17, 8:21, 9:32, 14:68)。他們不明白耶穌的作為,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明白跟隨耶穌的真義。他們好像本章聖經中那個瞎子一樣,好像看見,卻不清楚,還要耶穌一直不放棄的,用不同的方法叫他看見。門徒多次聽到耶穌談及關於祂自己的使命、捨己和跟隨者的命定,卻仍然反其道而行,自我中心,只著重跟隨耶穌的得益,卻漠視跟隨耶穌的代價--為耶穌所說的感到不明白(9:32)、感到希奇和為難(10:26)。

為甚麼門徒/這瞎子會這樣呢?

巴底買就是答案。他的信心叫他把一切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10:27)作門徒需要信心,才能真正活出委身和付代價的生活,才能進入耶穌真實的榮耀,聖靈的治權當中。不信會令人「心裡剛硬」(16:14)。不信的,會被定罪。(16:16)巴底買的信心救了祂,使祂不單看見,也使祂真的能跟隨耶穌,作主門徒。(10:52)


反省

有時我們的門徒生命真的好像這瞎子一樣。對於經歷神有一種「無可無不可」的態度。這種漠視不單使我們難以經歷神的恩膏、祂的醫治,原來更對我們作門徒、立志跟隨耶穌的生命有所危害。不冷不熱的生命,才是我們與神關係的最大危害。(啟示錄3:15-16)

禱告


「主耶穌,求祢憐憫我。有時我對祢不冷不熱。我以為我一直都跟隨祢,但原來我就像這個瞎子一樣,那麼的被動。可能我的組長或牧者踢我一腳,我才走一小步,但我卻已經感到心滿意足,夜郎自大。
主啊,求祢叫我對祢更加著緊和認真,使我不會因為不明白祢對我的要求,而失落了祢在我生命中寶貴的工作和呼召。
奉主名求。阿們。」

2012年2月5日星期日

20120203 馬可福音8:1-21:《生命設限的原因》 --吳詩韻

釋義

四千人得飽足
8:1-10

這是第二次耶穌用「七個餅,幾條小魚」餵飽四千人的神蹟,同樣的事件記載在馬太福音15:32-39。

8:1-3
經文並沒有記載耶穌和眾人聚集的地方在哪裡。耶穌跟眾人在一起已經有三日,耶穌相信眾人的食糧已經用盡了。所以耶穌出於憐憫的心腸,主動提出眾人的需要。耶穌留意到人最基本和迫切的需要,在眾人的困境中,耶穌為他們施行再一次的神跡,是說明衪關顧人真正的需要。

8:4
從這句經文我們可以了解到,門徒的心是愚頑的,他們應該在不久前也有相似的經歷,門徒與耶穌的對答表露出他們只是看見現實的困難,沒有從上一次的經驗得教訓。

8:5-8
耶穌從門徒手上得了餅,同樣為眾人的緣故顯了一個神跡,讓所有人都得飽足。

8:9-10
馬可福音只簡單地記錄人數約有四千,而馬太詳細的說「喫的人,除了婦女,孩子,共有四千」(太15:38),隨後耶穌與門徒就上船到大瑪努他。


反省

在首幾節的記載中,耶穌留意到人的困乏和人們的需要,從而滿足他們各人。到末段呢?8:9告訴我們,耶穌解散了群眾。這次,耶穌是打發他們走。或許耶穌也感到喫的這群人似乎是永遠滿足不了的。耶穌清楚自己的使命並非只是滿足人的肚腹。

對!門徒與我們一樣活在有限的思想中!或許,我們無法去滿足所有人的需要,亦有事情或問題是解決不了的,可以說我們是活在有限之中。可能我們會感到無奈!

事實上神在我們生命裡設限有祂的美意,祂不是為了使我們感到挫敗,祂為我們人生設限於我們是有益的。試想比如你駕駛著一輛車子,路上所有車子在高速公路上任意行駛,公路又沒有設定車速上限,你可想像最後情況是怎樣?
  1. 設限的原因是讓我們學習倚靠神,使我們在信仰的路途更謙卑的跟隨神。也教我們離開自我的生活狀態,進到神的無限之中。
  2. 設限是教我們明白門徒彼此需要的功課,因為我們每一個都並不完美。
  3. 設限是讓我們發現神因為愛我們而設下的保護。(如神為亞當夏娃的園子中有兩顆樹。神設了限制不可觸摸。他們超出了神所設下的限制,結果罪就在他們身上。
再進一歩,雖然生命有限制,但門徒的生命卻並沒有被限制所阻礙!起初跟隨耶穌的門徒對事情的反應是:「在這野地,從哪裏能得餅,叫這些人吃飽呢?」明顯地門徒的眼光只在面對的困境中,他們轉過頭就忘記早前耶穌餵飽5000千人的事。

人往往就是這麼善忘--每當我們遇上難題就只着眼於限制的黑洞,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或新的出路,更沒想到倚靠那位全能的主必會帶領我們歩出限制的境況,以至於我們的心態限制了神。

當門徙與耶穌同行更長的日子,門徒更確信耶穌是他們生命中的主,靠著耶穌的名能夠作一切不可能的事,繼而提升了他們信心,門徙的生命不再被舊日所限制。你盼望自己在神裡面有更多的突破嗎?你願意成為祂的真門徒嗎?


禱告

「主感謝你!讓我在限制𥚃能夠經歷你更多的恩典和供應。
 主耶穌幫助我在思想上、在言語上,在行為上改變我,叫我的生命不被限制所阻礙。緊緊跟隨你,服事你。
我們需要祢賜給我們突破限制的能力。聖靈請你來充滿我,更新我,改變我。阿們。」

2012年2月2日星期四

20120202 馬可福音7:24-37 :《突破限制,與神同工》--林惠欣

釋義

7:24-26
「推羅、西頓」是外邦人的地方。耶穌前去的原因也許是想有休息或預備,祂進了一家,希望不為人知,然而這卻證明是不可能的,因為祂的名聲已傳遍了。所以有一位外邦的婦人到祂腳前,求祂救她被鬼附的小女兒。

7:27-30
感覺上,耶穌好像不太願意幫助這迦南婦人,好像刁難她。但其實不是刁難,而是試驗她的信心。試驗的目的,是要顯明她的信心很大。在7:29耶穌對那婦人說:「因這句話……」(7:28),你的女兒就得釋放,因為這句話是信心的表現。她覺得就算是「碎渣兒」(7:28)也是神所賜的恩典。

7:31-35
這裏發生了一件事,只記載在馬可福音。有心的朋友帶一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耶穌在外邦人地,行第二次神蹟;醫好一個耳聾舌結的人。耶穌離開加利利反而可以行神蹟,是因為這些人都有信心,於是神蹟就可以發生。

7:36-37
耶穌吩咐這個人不要張揚,不要把這個消息傳開,因為祂不想人們只看祂是一個行神蹟的人,而忽視祂真正的信息。越不能傳開的,反倒越發傳開。因著猶太人的離棄及心硬,耶穌就臨到外邦地方施行拯救;這情況在後來也一直出現--神也向保羅啟示福音要臨到外邦人。

反省

耶穌突破猶太人鄙視外邦人的觀念,幫助及醫治外邦人。耶穌醫治他們的原因是在他們身上看見對神的信心。往往信心是我們最大的阻礙。人的信心能決定神在我們身上作多少事。在外邦婦人身上,我們可見她對耶穌所求的是多麼迫切而堅定,這就是信心。信心是必帶來信心的果效,就是神的大能彰顯,所求於主的必然得著。

我們要不斷更新自己。這個更新不單是每天只為工作,而是整個人的更新,追求屬天的事。有時候很多基督徒都知道我們的生命需要被更新,這個更新只停留在體會,常常停留在過去教會裡面的經驗,這樣很容易限制了神的工作,也限制了自己。求主幫助我們不要只是行為上的更新,而是求主掌管我們的心志,掌管我們整個人,幫助我們對神有期望,讓我們可以經歷神更多。有時我們忘記了神其實能夠翻轉我們整體的生命,這個翻轉不是觀念知識上的改變,而是真真實實的,整個人生每一個部份的翻轉。因為我們的神是做新事的神,我們的神是無所不能的。要成為與神同工的人,生命就需要常常在主裡被更新。

禱告

「主啊!求祢讓我們不斷更新自己,讓我們能明白祢更多,讓祢的心思意念成為我們的心思意念。我們的每天是為祢而活。阿們!」

20120201 馬可福音7:1-23 ︰《真實的敬拜與外表的敬虔》--方國成

釋義

7:1-5
用俗手吃飯,即沒有洗手便吃飯;對我們而言,或者是對衛生的關注。但對猶太人而言,俗手並非指骯髒的手,而是沒有按照傳統宗教儀式洗過的手。猶太人認為這是不神聖的、污穢的、不乎合利未人潔淨之要求。古人的遺傳是指拉比等律法師的口傳律法,為解釋摩西律法而定出的許多細微規條。

7:6-7
耶穌引用以賽亞書:「這百姓親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賽29:13)指出這樣的敬拜只有外表的敬虔,沒有真實的敬拜。以賽亞書還記載以下的話:「他們敬畏我,不過是領受人的吩咐。」就是耶穌所指法利賽人假冒為善的罪,以人的吩咐代替跟隨神活潑的道。耶穌指出虛假的敬拜帶來的結果就是沒有結果--「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對上帝而言,一切虛假的敬拜皆為徒然,沒有果效,也不能結出生命的果子。

7:8-13
耶穌在本段經文中多次強調法利賽人的偽善:
  • 7:8:「你們是離棄上帝的誡命,拘守人的遺傳。」
  • 7:9:「你們誠然是廢棄上帝的誡命,要守自己的遺傳。」

耶穌以法利賽人的惡行舉出例子,證明他們扭曲摩西的教導,以假冒屬靈的理由為自己不供養父母找藉口,以為已作了獻上祭物給上帝的份內事(各耳板之意),就有不供養父母的理由。耶穌還說不僅此而已,他們還作了其他同類的惡行。及至7:13耶穌再重覆相同的責備:「這就是你們承接遺傳,廢了上帝的道。」這就是他們最嚴重的問題。

7:14-23
耶穌警惕門徒:「你們都要聽我的話,也要明白。」是的,聽從神的話,比一切都重要。然後以食物的類比作教導,只有外表的敬虔所帶來的破壞力。這些人拒絕神在生命中不斷更新改變的工作,不單危害個人的屬靈生命,而且生命中的黑暗絆倒身邊的人,使他們拒絕接受福音或者甚至失去救恩。否則耶穌不會如此說:「從人裡面出來的,那才能污穢人;因為從裡面,就是從人心裡,發出惡念、苟合、偷盜、凶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謗讟、驕傲、狂妄。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裡面出來,且能污穢人。」


反省

反省我們的基督徒生命,是否徒具外表的敬虔,背棄敬虔的實質呢?經文中所指的外表的敬虔,就是拒絕聆聽和跟隨活著的上帝今天發出的話語,如同拒絕與神建立活潑和緊密的關係,等於把上帝從生命中忽略掉甚至趕了出去,並把上帝活潑的道限制為一條又一條可以跟隨和控制別人的的宗教規條,更可怕的是還自以為敬虔,滿足於人意和默守成規的宗教生活。另一方面,又不斷為自己的惡行找來許多冠冕堂煌的藉口,而且會挖空心思指控他人不與他們同伙。

按著這段經文的描述;外表敬虔的人還有一些特徵,就是開始時,他們希望生活中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控制與掌握之中,以宗教的外表過著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不想讓上帝在生命中掌權,然後逐漸容讓內心的慾望不斷擴大,也越來越與神的心意遠離,惡念在沒有聖靈的管束下生出,繼而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如此不單危害個人的生命,而且絆倒身邊許多人。因此保羅警告我們:「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這等人你要躲開。」(提後3:5)

馬太福音的平行經文中多記載了耶穌的一番話,指出只有敬虔外表的結局是:「凡栽種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種的,必要拔出來。任憑他們吧!他們是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裡。」(太15:14) 假若我們發現自己有以上的特徵,是時候悔改了。怎樣改變?還記得耶穌警惕門徒的話嗎?「你們都要聽我的話,也要明白。」(可7:14)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禱告

「主啊!求您賜我一顆清潔和柔軟的心,使我可聆聽您的聲音而且樂意跟隨。主啊!求您更多的吸引我,讓我保持一顆渴慕您同在,與您同行的心,讓我的生命發出真實的敬拜,降服於您的旨意,謙卑服事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