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0日星期一

20120131 馬可福音6章30-56節 ︰《成就神蹟奇事的條件》﹣駱家欣


釋義

30-34       使徒經過宣教行程的疲憊、忙碌,接觸陌生的面孔之後,耶穌很了解門徒心中渴望能夠與耶穌獨處,共享安息。祂雖然不在乎自己根本沒有時間吃東西(參三20),然而祂卻沒有要求那些疲憊的門徒作同樣的犧牲。當這群筋疲力盡的門徒,看見群眾再一次搶先抵達目的地,心中一定會發出怨聲。這可以說明他們在第37節所發的問題何以含有惱怒的語氣。耶穌雖然跟門徒們一樣疲憊不堪,也像他們一樣看見了這批群眾,但祂卻憐憫他們。

35-38       這裏的順序十分有趣。先是門徒們看見群眾的需要(35~36節),然後耶穌把供應這個需要的工作加諸他們身上(37節)。他們既憤怒亦羞愧地承認自己不足以承擔這工作。然後,耶穌提醒他們:他們能夠應付任何一個不是他們自己所引起的意外事件。雖然他們所擁有的完全不足以應付,但只要先把它完全獻給耶穌,讓祂使用,他們就能夠用所僅有的來滿足這些需要。

39-44. 門徒們有信心,相信耶穌能夠,而且一定會使用他們的不足,而這個信心一定得顯在叫群眾按著耶穌所希望的次序──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坐下。耶穌把餅拿起來,祝福了,就擘開,最後又遞給門徒,分給眾人。神的供應永遠夠用,而且超過我們的需要而有餘。五千個人不但吃飽了,更餘下十二個籃子。

45-52       這次門徒受試驗的經歷。門徒們再次發現到,他們之所以陷入險境,不是由於自己頑梗的意志,而是由於直接順服耶穌的命令。起了暴風,並不代表他們偏離了神的旨意所命定的道路;相反的,神為他們所定的路是經過暴風,而到達湖的對岸。而且,耶穌這一次彷彿又把他們給遺忘了似的,他們在夜間獨自在海面上搖櫓,與惡劣的天氣搏鬥。然而,這場暴風,並不是突如其來的,像先前平靜風浪之前的那場暴風一樣(四37);而是一陣討厭的、持久不斷的逆風,需要非常辛苦地搖櫓,才能使船穩定。然後,就在黑夜最深、他們最需要的時候,耶穌以他們完全預料不到的方式來拯救他們。在這兩場海上風暴(參4節)上,門徒們起先必定覺得耶穌好像對他們漠不關心:頭一次,祂在船尾睡覺;第二次,祂根本就不在現場,而是在山上禱告。在這兩個場合中,祂彷彿對他們的危險毫不在意;然而,結果證明事實並非如此。馬可為甚麼會說耶穌意思要走過他們去」(48節)呢?或許是要試驗他們的信心,就像祂前一次在船尾睡覺一樣(四38)。他們若有充分的信心,即使耶穌不在場,他們也必定能夠安心。另一方面,耶穌或許是在幫助他們之前,要門徒充分體認他們何等需要祂。

53-56       群眾對耶穌有了更多認識,對於自己的需要有所體認,相信耶穌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而且決定要把握有祂同在的機會:在身體或心靈得著醫治的每一個例子中,這一切的因素全都存在。群眾的反應既率真又不自私。一定有很多病人由朋友用褥子抬來(55節),而病人只求能摸摸耶穌衣裳的繸子,這樣的信心也使我們回想起患血漏的婦人(參五28)。就像她得著痊癒一樣,叫這些人得著醫治的,不是摸衣裳有甚麼神奇的力量,而是他們對穿著那件衣裳的人抱持的信心。



反省

縱觀整個段落的描述,耶穌一次再一次各人行出神蹟奇事。我們不難發現每次神蹟的出現,耶穌的權柄能力叫我們毫無懷疑祂的全能,但使徒和群眾的反應和配合也成了「成就神蹟的條件」。

1.  信心的對象
我們惟一的信心對象就是耶穌。祂是滿有能力的主,祂大有能力,能施行人無法明白、對人來說超自然的神蹟。我們相信祂,不單只是祂的「能力」,更因為我們認識祂愛我們。祂是憐憫大有慈愛的神,因此當我們帶著需要來見祂的時候,祂必會滿足我們一切的需要。

2.  完全的倚靠
「在水面上行走」的事件中,耶穌要門徒充分體認人的有限,人不能倚靠自己,惟有完全倚靠主。在服侍中也是一樣,在恩賜運作中,我們非看自己的能力才幹,我們該相信當我們完全把生命獻上,交在祂手中,主也能夠像拿起餅一樣的「拿起」我們生命,來祝福、使用,使我們四圍的人可以蒙福。

3.  信心必須以行動來彰顯
我們光有信心還是不夠的,信心必須以某種與他們有關的行動彰顯出來,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在群眾期盼的眼神注視之下,如果餵飽眾人的神蹟沒有發生,門徒們照主吩咐大家就坐,看起來的確是愚昧的;但這信心必須冒險,以行動反應我們內在對主的信,才能顯其真偽。「沒有冒險行動,就沒有信心」,這是一條極佳的經驗法則。



禱告

「主啊!我相信祢是大有能力、且有憐憫慈愛的神!求主叫我對祢的信增多,教我完全的擺上,非單口說的有信心,更有信心的行為,讓我可以任意被祢使用來祝福身邊的人、祝福教會,彰顯祢的榮耀。阿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