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1日星期日

20120306 馬可福音14:53-72:《心靈的掙扎三》--駱家欣

釋義
 
這段落分別記述了耶穌在猶太人的會議上受審,及彼得在院子裡不認主兩件事情,它們互相連繫,要瞭解其中意義的最好方法,就是從另一件事的反面著手,成為另一事件的對照。
 
故事中耶穌和彼得成為面臨壓力時行為的範例。耶穌在勢力當權者面前,正面臨著死亡危險,祂表示出無比的勇氣,更樂意付上被判死刑的代價。另一邊廂的彼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同樣遭到考驗。彼得面對使女和旁人一共三次的指控,要彼得承認門徒的身份時,他卻顯出生命中的懦弱,在面臨壓力之下,完全的屈服了。假若我們說那穌成為我們面臨死亡危險的榜樣,那麼,彼得的行為就是許多人面對敵意、排斥和難堪的範例。
 
彼得首先假裝不理會(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說的是什麼),然後就否認自己是基督徒的一員(他否認和他們是「同一夥人」),最後則否認自己和耶穌有任何關係(我不認識你們所說的那個人)。經文如此的記載他三次不認主,雖然期間他沒有說過敵擋主的一句話,但卻反而指著自己發假誓(14:71)。向上帝起誓,本來為的是要向別人表明自己說實話,否則會招來上帝的懲罰。但極諷刺的是彼得為了解除難堪的局面,他正「睜大眼說假話」,在極力聲明自己無辜時,故事內容卻已判定他有罪,最終被罪所勝。相反,耶穌被判定罪該死時,但讀者都知道,故事內容在宣告著他是正直、無罪,最終也證實了祂的勝利。
 
 
反省
 
段落以彼得想起主的說話,「就哭了」作結,正給我們留下無限的省思。故事雖沒有交代彼得犯罪的後果,卻表示出了彼得內心的悔意。彼得的反應,也正描寫著信徒真實的處境和掙扎。我們若從耶穌身上看到上帝對待我們的甘願捨己,那麼,從彼得身上就看見我們每個都是個怎樣對主的人。耶穌表現出我們面對壓力時當效法的樣式,彼得的行為則是我們應當避免。耶穌因勇敢堅定見證而喪失生命,最終反得了生命;彼得企圖自救,但事實上反而定了自己的罪。
 
對我們而言,究竟甚麼是「跟從主」?儘管我們有強烈的意願如彼得一樣,甚至每次敬拜禱告,大聲宣示自己真愛主的立場;事實上卻像軟弱得像彼得一樣,為了存留面子、立足的位置卻不認祂。經文給我們的好消息是,主耶穌甘心捨己愛我們,我們得救完全是祂的恩典,並不是靠著自己的表現,而是倚靠主的信實。但主耶穌堅定的回答,為了我們接受審判,卻正反照出我們的罪。上帝獻上自己的兒子,即使不認祂的也因此蒙救贖。面對著這樣愛,你決定怎樣回應呢?倚靠自己的不可靠,倒不如信靠信實的父,並努力地靠祂給你的力量堅定跟隨,勿讓自己成為另一個「彼得」。
 
 
禱告
 
「主呀!感謝祢對我的愛和接納。在軟弱或是在剛強,我也願以祢作我榜樣,靠著祢給我的力量,一生堅定不移地緊緊跟隨!阿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