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1日星期三

20120321 以斯拉記7:《我們是神的殿》--陳家祺

釋義
第七章開首引介本卷書的作者以斯拉「出場」,「……有個以斯拉,他是……」。在一列家譜式的記述下,指出以斯拉是大祭司亞倫的後裔(拉7:5),他的身份既是祭司又是文士(拉7:6, 11),他是敏捷的,通達耶和華誡命。以斯拉記第七、八章記述了第二批流亡民眾在以斯拉的帶領下,從波斯歸回耶路撒冷,要復興獻祭的生命。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拉7:10)。表面上,這獻祭的復興是在亞達薛西王的諭旨下成就。實際上,是神施恩的手幫助(三次提到神的施恩手成全此事,拉7:6, 9, 28),加上以斯拉的定志及其所率領的祭司、利未人之甘心擺上所成的(拉7:13)。「大利烏王第六年……這殿修成了。」(拉6:15)重建聖殿的工程完成,不是終結,乃是開始,就是歸回的以色列民復興獻祭敬拜神的生活之重新開始。
反省
建立神的家,是包括硬件和軟件。聖殿重建了,接著就是獻祭的復興。人們的家庭之建立也如是,組織新家庭的夫妻,首件處理的事往往就是硬件﹣﹣「屋」(香港人更甚,視屋宇為建「家」的關鍵)。這沒有不對,「屋」和「家」是分不開的,硬、軟件是並存的,有了「屋」,「家」才得以在其上建立。問題是人們想建的是什麼的屋宇?若沒有一致的立場,或理想水平過於自己能承受的,最終可能為了「屋」起了爭執,「家」也建不了。在教會中,類似的無奈也不鮮見。擴堂不成,會眾也分裂了。在香港的教會,領導者也似乎很受置業的終身想望之影響,有堂址才有教會,擴堂等於搬往更大的堂址、買樓。如上所提,這並無不對。確實的,教會會眾的增長和發展,某程度上受制於堂址大小。但現況是,教會似乎為供樓、經濟頭痛,呈現出一個錯覺,就是眼光放在硬件多於一切。本末倒置了?「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 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徒17:24)「神的殿和偶像有甚麼相同呢?因為我們是永生 神的殿,就如 神曾說:『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在他們中間來往,我要作他們的 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林後6:16)教會在磚頭上建立之同時,可會更著實在人身上建立?當講到教會建立,會否投放同樣的資源和心血於未來教會領導的培育上?從以斯拉定志研究並遵行神的話,又教訓跟隨者,可見教會的建立之關鍵。領袖的重要性在神的殿之建造,就在於此。
禱告
「主啊!請幫助教會,就是作為祢殿宇的我們,活出建立神的家之平衡!興起甘心為主擺上生命的人,建立基督的身體,成為這世代的祝福!奉主耶穌聖名祈求。阿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