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5日星期四

20120315 以斯拉記3: 《環境不能決定一切!》﹣﹣楊天恩

釋義與反省

3:1﹣7
從居魯士下旨准許餘民回歸重建聖殿開始,七個月後,住在各城的以色列人聚集在一起,如同一個人。他們為甚麼會聚在一處?因為七月是以色列人幾大節期聚在一起的時間,計有吹角節(新年)、贖罪日和住棚節。按照律法的規定,他們守住棚節的時候,需要齊集在耶路撒冷。(利23:33﹣36)

以色列人一年有三次要上到耶路撒冷聖殿守節。當時聖殿的根基還未立定。(3:6)而且,聖經告訴我們 ,似乎當地已經有些人在原有聖殿的根基上築壇獻祭,但他們卻在其上仍舊獻祭。3:3中提到「“因”他們懼怕鄰國的民」,這「因」字可以譯作「雖然」(要留意,這樣的翻譯好像跟和合本的反過來,然而,卻更貼近上文下理)。

這裡讓我們學到一個深刻的功課:不是環境決定我們怎樣敬拜神。我們的敬拜要超於環境給我們的限制。有些人常常說,我們沒有跟隨神的條件,環境並不容許我們跟隨神。相對當時的餘民,我們的條件限制實在是「小巫見大巫」。餘民的是仇敵在旁的窺視(見拉4,5:3﹣17),直至尼希米領第二批回歸的餘民到達,並重建城牆,這些敵人對他們的威脅有增無減。(尼4)雖然聖殿是聖民崇拜的中心,而聖殿被毀後,根基仍未立定;但是崇拜神並不需要單單著重外在的形式。所以他們著重的,不單獻上燔祭,而是繼續獻上「甘心祭」。(3:5)甘心祭與燔祭有著很不同的意義。獻為燔祭的祭牲一定要完美的才可以獻上,這是神所命定的。完美的牛或羊價值會比不太完美的為高。但甘心祭的祭牲可以是四肢長短不一的(利22:23),這是基於神對人的體恤,和人對神慈愛的回應。所以這也叫作平安祭。對,因為神對聖民的慈愛和體恤,所以無論在任何環境,神都成為聖民的幫助和保護。

環境不能限制神的工作﹣﹣祂的救贖、祂要完成和成就的事情。所以,聖民明白神話語的能力﹣﹣事實上,在回歸以後,他們對過往先祖歷史的反省,使他們明白到他們亡國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遵行神的話語(尼9:6﹣38),所以他們在回歸後按著律法書上所寫的來進行他們的崇拜。(3:4)這正好回響著回歸的以賽亞先知所指出的:
耶和華如此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耶和華說:「這一切都是我手所造的,所以就都有了。但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賽 66:1﹣2)
 環境會改變。神的話語不會改變。(路 21:33)

3:8﹣13
3:2中的所羅巴伯是大衛家的後裔,所以也在當時被任命為這群回歸的人的領袖。哈該和撒迦利亞先知曾在神的感動中多次鼓勵他(拉5:1,對照哈該書及迦4:6﹣9)。在當時的人看來,所羅巴伯是神所設立的其中一位「受膏者」(彌賽亞),因為他要帶領餘民重建家園。

很多人,特別是見過舊殿的老年人(因為第一次回歸距猶大亡國大約56年),因聖殿的根基被奠立,因而大聲歡呼,甚或哭號呼喊。(拉3:11﹣13)哈該先知給我們另一幅畫面。該2:3告訴我們,他們哭嚎的原因是因為這新殿的榮耀比起舊有的相差太遠了。然而哈該先知卻進一步向這群失望的人發出神的話語,就是當他們面對惡劣的環境、嚴重的不足和短缺,只要剛強作工,神就必與他們同在,並且要神蹟性地供應他們一切的需要。(該2:4,6﹣7)

這裡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反省。有時我們期望神先出手、先供應,我們才跟隨進行。美其名為順服,實質卻是因為不想走得太前、又或不想承擔太大責任、又或是懼怕付出太多,得不到應有的回報﹣﹣那麼我們就讓別人先走一步,看看結果,如果是順利的話,我們就說:神容許。其實我們是沒有信心。我們要用眼所眼的來支持我們的信心行動。結果我們失去經歷神的機會。請記著:屬靈的原則是﹣﹣憑信心,不憑眼見。(林後5:7)


禱告

「主啊,我敬拜祢。因為祢手掌管宇宙萬有。祢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祢說有就有,命立就立。
主啊,願意我對祢這樣的敬拜,叫我的眼光,從對環境的懼怕,轉向成為對祢的敬畏。因為世界縱會改變,祢、祢的話和祢對我的愛,都不會改變。
所以,讓我在急風暴雨中,仍然親近祢,在祢翅膀蔭下安然居住。
阿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